面对疫情反复、通胀攀升、地缘冲突等给全球经济金融带来的多重挑战和复杂影响,如何分析研判明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与政策重点?
12月23日,在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主题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上,多位经济学家围绕当前经济形势与明年宏观经济展望发表了观点和看法。
明年整体复苏或呈现“前低、中高、后稳”的态势
在分析当前经济情况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坦言“形势逼人”。他指出,四季度以来的经济数据反映出一个重要现象:中国经济并没有在持续的稳增长政策中出现稳定的复苏,反而随着疫情的变动出现了加速放缓的趋势。
“宏观经济当前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放缓在加速,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全面显现。”刘元春称,从今年二季度开始经济缺口已偏离了常态轨迹,当前中国经济偏离潜在增长速度基本上在2-3个百分点。
刘元春认为,今年中国经济总体来看处于比预期偏弱的状态,全年增长速度可能在3.2%左右。他同时预测,我国2023年整体复苏将会呈现“前低、中高、后稳”的态势,建议明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6%区间。
对经济恢复提供必要的支持,不要随便抽梯子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指出,2023年经济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比如疫情的持续冲击、以美联储为首的货币政策变化。发达经济体货币集体转向,对中国的影响将会从今年的金融冲击为主,演变为明年的“金融+实体经济”的双重冲击。
除此之外,明年我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由于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产业外迁风险,还有“小院高墙”“脱钩”“断链”风险,这些在明年将对中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应该对明年可能遇到的一些坏的情况提前有所打算。
谈及对于未来经济工作的建议,管涛认为:
第一,不确定性是最大的确定性。明年对形势的预判应该是外松内紧,从最坏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政策不要随便动摇。
第二,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考虑到疫情冲击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对过去这些年经济造成的伤害,明年重点是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对经济恢复提供必要的支持,不要随便抽梯子。
第三,士气可鼓不可泄。在政策上既要坚持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同时又要避免政策上的折腾和添乱,要给经济恢复提供一个友好的环境。
把投资作为连接短期稳增长和长期转模式的一个连接点
黄益平表示,随着疫情防控逐步优化,明年经济总体会往上走。但同时,未来一段时间在微观层面上还会比较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经过三年的疫情以后,无论是从企业、家庭和银行的角度,资产负债表已经比较紧张,现在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略超过国有企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
黄益平表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还需要在稳增长当中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黄益平分析称,明年政策的重心是不是可以放在扩大投资,把投资作为连接短期稳增长和长期转模式的一个连接点:第一,制造业要走向高端制造,要改造传统产业,要想办法支持新的制造产业的形成;第二,现在基础设施当中还有很多短板要补,包括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短板,以及与民生相关的短板,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第三,适度超前的布局,比如新基建、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还有一些比较先进经济的基础条件、基础技术支持。
黄益平表示,从财政的角度来说,更多的是公共投资直接投向一些政府要主导的项目,比较重要的还是一些最基础的技术的突破,同时一些全国性大型的基础设施。另外要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作用,这时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样可以发挥作用,财政可以做一些政府的创投基金,或者是给一些特定的领域投资、激励。货币政策今年面临一个比较大的困难,就是美联储不断加息,实际上对我国政策空间是有一定压力,现在看起来美联储加息的速度会放慢,明年货币政策的空间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中美经济周期将出现一定反转,我国货币政策空间将增大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纪敏认为,中国经济有望重回潜在增长水平。
一是经济循环改善将有助于提升货币流通速度,货币、财政政策传导效果有望增强。同样的货币增速有望支撑更高的经济增速,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传导效应由此增强,宏观杠杆率也会随经济增速回升稳中有降,全社会资产负债状况有望好转。
二是前期以及明年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比如去年三四季度以来明显增多的各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物工作量有望随着经济循环改善进一步显现。随着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措施的到位,房企融资环境改善,房地产对经济的正面效应将逐步恢复。
三是外部环境也存在有利的一面。相较今年,中美经济周期将出现一定反转。一方面,美国加息对经济增长的损害效应将在明年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我国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保留了必要的政策空间。随着中美经济周期反转变化,我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空间将进一步增大,有利于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四是前一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红利效应将逐步释放。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外商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平台经济步入常态化监管,以及数据市场基础性制度、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的实施等。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市场活力、创新活力的不断激发,以及需求潜力的不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