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谈到,特里弗斯不同意费希尔的观点,他不认为孔雀的长尾巴是进化失控的结果。既然批评了人家,当然是要给出自己的解释的,那么,特里弗斯是怎样解释那些奇奇怪怪的雄性性状的呢?
特里弗斯认为,雄性发出性信号是为身体做广告。雌性不能不看广告,又不能盲目相信广告,因为所有广告都有注水的嫌疑,谁能保证雄性不在性信号中造假呢?事实确实如此,许多雄性性信号都具有欺骗性,动物学家称之为“雄性欺骗”。有时雄性炫耀和雄性欺骗几乎就是一回事——当你搞不清对方炫耀的内容是否属实时,离受骗也就不远了。
雄性欺骗的常用套路是制造虚假广告,干扰雌性的评估结果,以此骗取难得的交配机会。一旦得手,它就能让雌性为自己生下一堆小骗子,欺骗事业后继有人;就算失手,损失也不大,毕竟动物界没有法庭、也没有舆论压力,雄性何乐而不为呢?
就连外表淳朴的昆虫也不例外。有一种名叫盗蛛的蜘蛛,雄性在向雌性求爱时,会送上一个大礼包,里面本包裹丰盛的食物。礼包越大,就越容易获得雌性的交配许可。但攒个礼包并不容易,有些雄性索性就送个空礼包,里面没有货真价实的食物,只有一些棉花或者昆虫外壳,再用蛛丝紧紧缠绕起来,然后一本正经地献给雌性。当雌性满心欢喜忙着拆礼包时,雄性就可以趁机成其好事。
明星动物雄性招潮蟹也是行骗高手。它那只有名的大螯其实不太实用,真正实用的是那只不起眼的小螯,那是招潮蟹进食的工具,就像筷子一样,可以把食物送进嘴里。大螯太大了,就像太长的筷子,用起来不方便,所以就只剩下一个功能,就是和其他雄性展开雄性竞争,还可以用来守住海螺壳的入口,不然就可能无家可归。
只有占据了海螺壳的雄性招潮蟹,才能得到雌性的青睐。有了大螯,房子才有保障,对雌性才有吸引力。既然如此,雄性招潮蟹就有充分的理由利用大螯展开军备竞赛。
在平坦的海滩上,大螯看起来十分显眼,雄性只要挥舞大钳子示爱,就很容易得到雌性的关注。可有些雄性的钳子并不大,很难吸引雌性,怎么办呢?这时它们会耍小聪明——站在小沙丘上,奋力挥舞大螯,这让它们并不大的钳子看起来颇为威武,轻轻松松就能骗到雌性以身相许。
吃过龙虾的朋友,都会对淡水龙虾的大钳子印象深刻,其实那也是雄性欺骗的工具。从理论上说,雄性的钳子越大,夹击的力量也就应该越强。但科学家最近才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雄性龙虾的钳子虽然型号很大,力量却很弱,有时甚至不到雌性的一半,因为钳子内部的肌肉并不多。雄性龙虾只是在用空壳大钳子欺骗雌性,让它们误以为自己很强壮而已。
许多身披外骨骼的节肢动物都会玩相同的花招,因为外骨骼很容易制造假象,真实的内部到底有多少肌肉,从外面很难判断。比如甲虫就是雄性欺骗的重灾区,许多雄性甲虫都会以夸张而无用的外骨骼来骗取雌性的芳心。
鱼类也有雄性欺骗的举动,只是方式略有改变。
在波罗的海浅水区域有一种雄性刺鱼,是混水摸鱼的行家。它们在交配季节会先占据一片水域,用海藻筑巢,然后等待雌性前来视察。要是雌鱼感到满意,就会在巢中排卵。
如果水体清澈,四下一览无余,雌性刺鱼会认真比较,挑选一条最强壮的雄性,并在它的巢中产卵。但在海藻生长旺盛的季节,或者水体因污染而变得浑浊时,雌鱼的判断会受到影响,很难作出全面和准确的对比。
这就给了雄鱼骗子可乘之机,它们会专门选在浑水区随便筑一个简陋的巢,雌性前来视察时,由于无法看清其他巢穴,甚至也不知道附近是否还有其他巢穴,很容易得出“就是它了”的判断——为了避免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雌鱼只有勉为其难,在简陋的巢穴中排卵。雄鱼骗子就此大功告成,投机取巧的基因也因此代代相传下去。
鸟类也存在大量雄性欺骗行为,特别是一些小型鸟类,比如麻雀,它们本身实力不济,雄性尤其需要特殊手段来博取雌性的好感,聚扰行为就很能说明问题。
所谓“聚扰行为”,就是当大型鸟类捕食者、比如猫头鹰或红隼等猛禽出现时。小型鸟类会主动聚集在一起,通过飞舞吵闹等方式群起骚扰对手的现象。一旦威胁解除,吵闹的小鸟就会恢复平静,战斗小队瞬间瓦解,大家各自觅食,互不相干,就像无事发生一样。似乎刚才的表现纯粹就是针对天敌的勇敢者行动。
动物学家对聚扰行为的一般解释是:这些小鸟尽管种类不同,各不相干,但为了对抗猫头鹰的捕杀,不得不临时合作,用集体的力量赶走天敌,降低被捕杀的风险。当大量小鸟展开眼花缭乱的骚扰式攻击时,会把猫头鹰弄得晕头转向,很难锁定捕杀目标,最后不得不放弃捕杀。这对所有参加聚扰活动的小鸟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这个解释虽然漂亮,但它对于小鸟动机的假设同样缺乏说服力——如果只是为了躲避捕杀,小鸟为什么不四散逃跑呢?它们何必冒着巨大的风险对着猫头鹰大吵大叫呢?那只会让自己陷入不可预测的危险之中。学者们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参加聚扰行为的小鸟绝大多数是雄性。如果只是为了生存,雌鸟为什么不参加聚扰呢,难道它们就没有被捕杀的风险吗?
聚扰行为需要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小鸟要想从聚扰行为中获利,至少得确保自己不被吃掉,否则就会血本无归;所以它们不会奋不顾身地冲到了猫头鹰面前单挑,而只会在外围盘旋骚扰。但就算在外围骚扰也有风险,所以小鸟必须设法自保,它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制作了两种猫头鹰模型,来测试小鸟的聚扰行为——一种猫头鹰捕食小鸟,叫作食鸟猫头鹰;另一种只吃昆虫,叫食虫猫头鹰。测试的结果很有意思。无论是哪种小鸟,几乎都会采用相同的策略,它们会避开食鸟猫头鹰,而只攻击食虫猫头鹰。
那么问题来了,食虫猫头鹰根本没有威胁到小鸟的生命,为什么要攻击人家呢?答案是,因为炫耀,这才是聚扰行为秘而不宣的动机。
那些一拥而上的雄鸟的醉翁之意从来不在酒,它们只是在炫耀自己的勇敢行为。而炫耀的对象,当然不是食虫猫头鹰,而是旁观的雌鸟。每当有异性在场时,雄鸟的聚扰行为就异常活跃,而且更为大胆、叫声更响、飞行动作更夸张,甚至敢于接近食虫猫头鹰。而当面对食鸟猫头鹰时,它们只会四处逃散,从来不敢争强好胜舍我其谁,因为那样真的会把命送掉。
这个惊人的发现彻底推翻了此前对聚扰行为的解释。也就是说,在聚扰行为中,强大的猫头鹰只是一种道具,能否赶走它们,并不是雄鸟感兴趣的事情。它们真正感兴趣的是让雌性看到自己的表演,为自己生下更多的后代。
从这个意义上说,聚扰行为就是彻头彻尾的雄性骗局。
特里弗斯认为,诸如此类的雄性性状其实都在向雌性传递欺骗信息,以此获取远超预期的生殖收益。
对于上述特里弗斯的解释,动物学界同样没有全盘接受——雄性欺骗可以用于解释部分雄性性状,但并不能解释所有雄性性状。相反的观点认为,雄性性状的根本价值并不在于造假,而在于诚实。
那又是一种什么样有趣的理论呢?
-----
史钧,生物学博士,专注于进化论领域的科普写作,已出版多部科普作品,其中《其实你不懂进化论》获得第十六届文津奖,并入围2020年中国好书。生命的进化是符合逻辑的过程,底层逻辑就是自然选择,在此基础之上,又衍生出了许多其他逻辑,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本专栏将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深度梳理,详细介绍其中的各种逻辑关系,讨论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