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以“贞观之治”为基础,开创了大唐盛世。无论是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对唐太宗以高度评,称他是“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北宋司马光更是称赞唐太宗,“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唐太宗再英明神武,也掩盖不了在教育皇子上的失败。
先有玄武门之变,后有贞观之治,辉煌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牺牲,需要怎样的忍耐,只有唐太宗本人最清楚。在电视剧的渲染中,人们误以为三子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皇子。
这是不对的。李恪的出身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母亲杨氏是隋炀帝杨广的妹妹。也就是说,李恪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隋朝的皇孙,“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作为皇子,如果仅仅靠出身好,其优势是显而易见。在唐太宗的十四个儿子中,李恪无疑是最出色的一个,文韬武略兼备,性格刚毅坚强,而且“善骑射,有文武才”。官方史书也给予了高度称赞,“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
然而,当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魏王李泰因涉嫌夺嫡被贬。按照古代立长立嫡的规则,应该立李治为太子,可观察一段时间后,唐太宗发现李治过于软弱,可能难堪大任。
一天,唐太宗找来长孙无忌,两人就立谁为太子问题做了一番交谈。唐太宗:“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意思是说,长孙无忌你劝我立李治,可李治软弱,可能难以守住李氏江山社稷。李恪很像我,你看立他怎么样?
长孙无忌立即表示反对,唐太宗以李恪不是长孙无忌外孙而反对,结果长孙无忌这样回复,“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
可能唐太宗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将李恪引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李治是自己的外甥,长孙无忌越发仇恨李恪。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渐渐掌控了朝政大权,他在等待一个机会除掉李恪。
这个机会在永徽四年年初终于出现了,长孙无忌利用“房遗爱谋反案”,诬告李恪谋反,结果被杀。临死前,李恪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若宗社有灵,当见其族灭!”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