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纣王能从三个王子中脱颖而出并即位,只因他有一项能力令人拜服

纣王能从三个王子中脱颖而出并即位,只因他有一项能力令人拜服

《王事情脑补封神史》第6期:纣王即位之谜

从这一回开始,正式进入《封神演义》原著,此后的大多数解读,几乎都是基于《封神》及正史相结合,这是我的风格,也是受人诟病之处,不喜者勿喷。

据《封神》原文:

纣王乃帝乙之三子也。帝乙生三子:长曰微子启,次曰微子衍,三曰寿王。

请看,纣王本是第三子,按说帝位怎么也不可能落到他头上,那么为什么偏偏由他继承了帝位呢?

这个问题说复杂也很复杂,说简单也异常简单。

让我们分别从《史记》及《封神》中寻找答案。

一、商朝混乱的帝系继承制

按《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朝的帝系传承,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兄终弟及制,第二种是嫡长孙继承制,第三种是嫡长子继承制,第四种乱立继承制。

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始于灭夏后第三世,帝外丙崩,外丙之弟中壬立。后来又有沃丁崩,弟太戊立。帝中丁崩,弟外壬立。帝外壬崩,弟河亶甲立。帝祖乙崩,弟沃甲立。等等。

嫡长孙继承方式始于灭夏后第四世,帝中壬崩,帝位回到了早逝的成汤太子太丁(未继位而卒)的嫡子、成汤的嫡长孙太甲身上。

第三种从太甲之子开始,帝太甲崩,子沃丁立。太庚崩,子小甲立。等等。

最后一种情况就很混乱了。连《史记·殷本纪》都哀叹说:

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意思就是,从帝中丁开始,接连九个天子,都混乱无比。这样不作不死,诸侯都不愿来朝贡。

让我们看一下中丁之后九世的帝系传承表:

中丁

外壬(中丁之弟)

河亶甲(外壬之弟)

祖乙(河亶甲之子)

祖辛(祖乙之子)

沃甲(祖辛之弟)

祖丁(祖辛之子)

南庚(沃甲之子)

阳甲(祖丁之子)

给人的感觉确实有点乱搞。试析其脉络可以发现,中丁死后,帝位最终落到了其弟河亶甲一系,河亶甲死后,帝位便在他的后人之间展开争夺。

加之太史公语焉莫详的“废嫡”、“争相”等语,正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温情处见血腥,我们完全可以推测,这场权力争夺战是残酷而血腥的,河亶甲虽然笑到了最后,但他的子孙们仍旧发扬他的精神,代代争位。

再结合在这个时间段,他们频繁的迁都(见第5期)——迁都干什么,当然是脱离别人的势力范围,而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了。

历史的细节往往不能深究,世人皆以为三代之人淳朴,然而——

细思极恐!

二、纣王继位

阳甲之后,弟盘庚即位。

盘庚迁殷,殷道复兴,诸侯来朝。

此后773年(此为《竹书纪年》说法,一说253年,一说275年,一说273年),直至殷商灭亡,商朝再也没迁过都,当然还有一个解释是,后代的君主都灵活的用“别都”的方式迁都,但无论如何,殷都都是商朝正统意义上的首都。

鉴于有人不认同这个说法,特附此图:

首都安定,至少证明盘庚以后的帝系传承,已经趋于稳定。

盘庚之后又传十一世,至末代君王纣王。

纣王原名辛,又名受,这就是帝辛和殷受的由来,要具体区分其称谓的区别,需看专业论文,如《商王庙号新考》、《商王名号与上古日名制研究》等。

《史记·殷本纪》的记载与《封神》不同,后者说纣王是帝乙第三子,而《史记》只记其是帝乙最小的儿子: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微子启是庶出,辛是嫡出,因此立辛为嗣。

帝乙死后,辛即位,是为帝辛,世称纣王。

这就是纣王的继位之谜。

当然,只是正史的说法。

三、《封神》中纣王因何继位?

《封神》中有别的说法。

如前文所引,帝乙有三个儿子,微子启、微子衍及殷受,三人无庶出嫡出之分。

其时殷受被封寿王,这当然也与史不符,因为商代并不封王,正朔称天子,诸侯王称伯。

帝乙游玩叹赏御花园,园中牡丹花开得娇艳(关于商代是否有牡丹花的问题,很值得再写一篇文章),帝乙的心情也很好。

便在此时,飞云阁一根横梁塌了下来,帝乙或许正在阁中歇憩,又或许离得很近,总之很危险。

大英雄总在关键时刻登场。

危急关头,寿王飞身而上,托住了大梁。

而且不止托一小会儿,事实上他托到了“换柱”完毕。

这就牛叉了。

既然要换柱子,证明不但梁塌了,而且整个阁顶——至少是一部分阁顶都掉了下来。

也就是说,寿王托住的不但有那根梁,还有一部分或全部的阁顶。

而旁边肯定没有现成的柱子,因为事先谁也没预料到阁子会塌,假定从运来柱子到换柱完毕,最短的时间为一个时辰(两小时),那么显然寿王就一直托了两小时。

可见他不但力大无穷,而且韧劲无双。

遥想其时风姿,定是天神一般:

柱倒阁塌,烟尘四起,阁中之人早已吓傻,忽有一人,双脚如磐石拄地,一声大喝,便举起了屋顶。

阁中人惊慌四散,待到惊魂甫定,便令人运来柱子重新支上。而在换柱的全程中,那人双臂始终稳若泰山,让人无限拜服。

若得此人为主,实是社稷之福。

寿王天人也似的风姿征服了所有人。

很快,以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上大夫赵启等人为代表,群臣上奏,请求立寿王为太子。

帝乙驾崩后,太子即天子之位,便是纣王。

关于殷受力大无穷之事,《史记·殷本纪》也有类似记载,说其: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可见,无论野史还是正史,纣王都十分武勇。

————完————

文/王事情

率意谈噱,靡所不包。想把《封神演义》背后的历史及故事写一写,会写很多期,会写很久很久……认真扯淡,认真考证。欢迎点赞、收藏、评论及关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即位,能力,史记,封神,寿王,纣王,帝位,王子,中丁,河亶甲,观点评论,史记·殷本纪,帝系,封神,帝乙,纣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即位,能力,史记,封神,寿王,纣王,帝位,王子,中丁,河亶甲,观点评论,史记·殷本纪,帝系,封神,帝乙,纣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即位,能力,史记,封神,寿王,纣王,帝位,王子,中丁,河亶甲,观点评论,史记·殷本纪,帝系,封神,帝乙,纣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