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赶到领跑,我们花了整整15年。”贵阳精一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舒骁骥如是说。
初冬,走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的精一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各条生产线上的工人们正忙碌着,一件件产品被陆续发给海内外客户,二期“年产755吨高纯半导体材料生产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这背后,隐藏着乌当区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目前,公司生产的超净高纯三氯氧磷POCL3(6N、7N级)等高纯半导体材料及PSS集中供源系统,已在国内最大光伏设备制造厂深圳捷佳伟创、国内最大单晶硅企业隆基硅业以及阿特斯集团、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集团等大规模应用,并远销越南、马来西亚等地。”舒骁骥介绍。
而谁又能想到,这样一家集超净高纯电子级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在2006年落户之初,仅有几间厂房、10余名员工。
自2008年开始,由舒骁骥带领的技术团队,在贵阳市乌当区深耕科研,怀抱打破国外垄断和技术封锁的决心与信心,直至攻克高纯红磷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力推动我国在光通信应用领域产业链上关键制造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更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蝶变”的背后,是相关公司坚持走专业化、精细化、高端化的技术路线,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创新求变,更是乌当区汇聚科技人才力量、释放创新发展潜能的一个有力证明。
近年来,乌当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构建科技、人才“双轮驱动”格局,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以健康医药产业为主导、电子信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为特色的“一主一特”两大产业发展动能加速释放,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持续增长。
在“向科技要产能”的背景下,乌当区工业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以主导产业健康医药产业为例,2022年乌当区累计认定创新型健康医药中小企业13户,各级专精特新健康医药企业9户,其中“小巨人”企业1户,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7户,经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以上绿色制造企业2户,规模以上健康医药企业2022年研发投入3.1亿元,近三年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年均投入增速达到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