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路豪杰纷纷起义反抗元朝暴政;当时,两股最大的势力就属朱元璋和陈友谅了,谁能称帝,还是个未知数,后来鄱阳湖一战,胜负分晓,成王败寇,最后朱元璋成了明朝开国皇帝;不过,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缘份还未结束,后来发生的事,让两代恩怨纠缠不清。
▲朱元璋晚年对于有些事仍感到遗憾。(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在1363年鄱阳湖大战前,陈友谅的势力远在朱元璋之上;1357年后陈友谅攻无不克,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1359年迁都江州,自立为汉王。次年,攻陷太平,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大汉皇帝,国号汉,改元大义,势力如日中天。
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岁;陈友谅兵败身亡后,朱元璋趁势攻下了武昌,太子陈理投降,从此陈汉宣告灭亡,而陈友谅的遗孀们都成为了朱元璋的俘虏。其中有一女子还被朱元璋纳为自己的妃子。
朱元璋在自撰的《大诰》中曾提及此事。他说:
陈友谅年轻貌美的小妾阇氏(或说妲定妃),于是就成为了朱元璋的妃子,不久后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朱梓。后来,朱梓长大成人,被封为潭王,封地长沙;而朱梓在前往封地前,先去向母亲告别,没想到母妃阇氏告诉他说:“你是汉王陈友谅之子,你父被杀后,我为你忍辱偷生于此快二十年了。你到封国后要时刻准备为父报仇。”
▲古代很多妃子为了复仇忍辱偷生。(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朱梓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以后,悔恨不已。他到长沙后,日夜筹划起兵复仇,并在一铜牌上写了“宁见阎王,不见贼王”八个大字,置于密室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复仇。后来,朱元璋听到了朱梓意欲谋反的一些消息,便派徐达之子魏国公徐辉祖对其进行讨伐。朱梓紧闭城门,将写有“宁见阎王,不见贼王”的铜牌掷到城外,随即和全家自焚于宫内。
▲胡惟庸案牵连致死者多达三万余人!(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不过,正史却是记载朱梓因为亲戚卷入胡惟庸案,旋即被杀。朱梓闻讯后非常紧张。朱元璋派人对他进行安慰,并召其入京,结果使朱梓更加害怕,便与王妃于氏一起自焚而死,由于无子,封国被除。
然而后世史学家认为,明朝史臣将朱梓之死和胡惟庸案硬扯在一起,他们的目的无非是掩盖某些见不得人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便将此事与朱元璋强夺陈友谅妻妾联系起来,对朱梓自焚作出了另外一种解释;这其中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真相,只怕永远都难以证实了。
历史是很精彩的,但是大部分史书都只关注帝王将相,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是(现在的)少数人在读(过去的)少数人的历史,比如上文提到的桑冲这个故事,在正史中则很少会记载,但其实明朝还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婺源龙脉保卫战、彭县小吏舞弊案、还有我之前写过的《明朝天才做1道数学题,竟引爆6县大乱斗》也是明朝真实发生的一件小事,但是通过这些小事,我们能够体察到明朝的生活民情以及真实的历史。
而这些明朝发生的小事件,大家不妨读一下“文字鬼才”马伯庸写的《显微镜下的大明》。
▲《显微镜下的大明》。(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书,“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作传”,让多数人能读多数人的历史,在这本书中,你能感受到:
囿于琐事的县令笑着:很高兴后人能理解我的无奈与不甘。
冤死的汉子哭着:不,我当年没有做错什么!我等着沉冤得雪的一天已经等了太久!
风尘仆仆的读书人思索着:不应该是这样,不应该的。
蝇营狗苟的胥吏大喊着:老子管你们这群人是真穷还是假穷,今天必须给钱!
《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书最大限度地采用克制的文笔,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许多尘封已久的故事,本书来自历史,忠于历史,还原历史,把万般思绪与丘壑融于文字本身,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
在书中,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作者对历史的解析非常独到,情节也比较吸引人,读起来意犹未尽,总之,本书写得很有意思,从一种不同的视角去解读明朝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下!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