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全球,有20多亿人生活在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流域暴雨洪水、城市洪涝、大范围持续性干旱等极端事件趋多增强,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地区防洪带来新的挑战……
如何提升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增强流域综合管理能力,保障流域水安全,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0月30日—11月1日,第四届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高端论坛暨第一届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全球水安全会议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相关流域机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共享治水经验和成果,共话水资源和水安全的可持续管理等话题。
破解淡水资源危机,探路水资源管理
“淡水资源危机是制约区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瓶颈。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显示,全球约20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约36亿人没有安全的卫生设施,几乎占人口总数的一半。”在大会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云以一组数据揭示了水资源短缺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
在我国,水资源也呈现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水资源禀赋条件与人口、耕地、能源、城市等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的现实。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汪安南介绍,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大,列居世界第六。但全国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少,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2。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北方地区占19%。但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46%、耕地占64%、GDP占45%。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9年来,该工程已累计调水超660亿立方米,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受益,受益人口超过1.76亿人。
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破解缺水难题?张建云建议:“一要建设节水型社会,二要执行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要在充分节水的情况下,增加国家水网的供给能力。”
汪安南表示,要切实维护好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充分发挥东中线一期工程效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数字孪生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不断优化工程调度,充分挖掘供水潜力,统筹供需关系,优化供水结构,更大程度发挥工程综合效益。同时加快推进东线二期工程和西线一期工程可研编制工作,创新筹融资渠道、开发模式和工程建管机制。
着眼可持续发展,保障水安全
水安全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原主席、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罗杰·亚历山大·福尔克纳(Roger Falconer)表示,当前,世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例如如何提供足够优质的水资源,保持河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生态平衡。
根据2021年水利部发布的数据,我国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达28.7万平方公里,年均超采量158亿立方米。
“地下水超采会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地面沉降、水源枯竭、切断地下水对河道的补给、河湖萎缩、海水入侵、生态退化等。”张建云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暴雨增加、海平面上升、极端干旱发生,水安全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洪涝灾害是全球最突出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钮新强认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我国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还存在安全韧性不足、标准不协调、智慧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例如城市能源运输、桥梁隧道、防洪排污等重要‘生命线’工程往往存在标准偏低、超负荷运转等问题,当出现极端暴雨时,容易造成城市基本功能瘫痪。”钮新强说。
他建议,应加强极端天气形成机理和归因研究,研究极端气候未来发展趋势,加强城市雨洪灾害链与联防联控技术研究。同时,要提高通信、交通、供水供气等重要“生命线”工程极端天气抵御能力,系统提高城市防洪标准,水文要素样本选取和分析时应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如未来海平面上升和台风风速增强影响等。
“完善洪水管理体系也应推动智慧化建设,建议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与技术发展,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钮新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