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传播是传染的主要途径
乙肝是有传染性的,主要通过母婴、血液及性接触传播,传染性强弱主要取决于HBV复制的程度。据统计,目前,我国乙肝的传播途径以母婴传播为主,占新发感染的40%—50%,多发生在围生期,即从母亲怀孕第28周开始到胎儿出生后一周这段时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卢明芹说,母亲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与新生儿感染HBV的风险密切相关,母亲的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HBV DNA水平高的,更容易使婴儿感染HBV。
对于成人来说,HBV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包括输注未经严格筛查和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不规范的血液净化、不规范的有创操作(比如注射、手术及口腔科诊疗操作等),以及无防护的性行为等。
“日常生活中的正常接触是不会让人感染HBV的。”卢明芹强调,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与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在同一办公室工作或共用计算机,同住一间宿舍、同一个餐厅用餐、共用卫生间,以及握手、拥抱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都不会让人感染HBV。
部分乙肝患者能实现临床治愈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2019年全球一般人群乙肝流行率为3.8%,约有150万新发HBV感染者,2.96亿慢性HBV感染者。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29岁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2.94%,5岁以下儿童为0.32%。
“乙肝预防的主要策略是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卢明芹表示,在我国,母婴传播是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育龄期的妇女如发现有抗病毒治疗指征的,应积极进行治疗。此外,还应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取血针和针灸针等针具须严格遵循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标准预防原则。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等器具也应严格消毒。
卢明芹说,我国正在不断更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让更多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患者的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肝细胞癌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同时,对符合条件的患者,采用联合或序贯干扰素的治疗方案,其中一些患者能实现临床治愈。
高志良说,乙肝临床治愈是指HBsAg和HBV持续检测不到、HBeAg转阴、伴或不伴抗乙肝表面抗体出现,肝功能保持正常,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肝脏组织学有其他病变。
接种乙肝疫苗保护效果好
为解决慢性乙肝问题,自1992年起,我国开始在新生儿中推行乙肝疫苗接种政策,接种率从1992年的30%,上升至2012年的99.7%。2014年,中国疾控中心调查我国1—29岁人群乙肝阳性率,结果显示,1—4岁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0.32%、5—14岁为0.94%、15—29岁为4.38%。各低年龄人群的HBsAg阳性率大幅度下降,14岁以下人群HBsAg阳性率均小于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医师杜凌遥介绍,乙肝疫苗的预防率较高,“在没有感染的状态下,接种乙肝疫苗能够获得约95%的保护效果”。因此,我国新发乙肝病例较少。
“现有的治疗方案多是仅针对乙肝病毒复制这一特定环节,并不能有效和彻底清除乙肝病毒。一旦停药,相当多的患者病情可能会出现反复。但长期用药的话,有部分药物又可能会出现耐药性。”卢明芹说,目前国内外正在开发乙肝新疗法,旨在预防或破坏病毒进入、核酸整合、病毒蛋白产生、HBV DNA复制,以及增强对病毒的免疫反应。“新疗法和现有疗法组合,有望获得更高的治愈率。”卢明芹说。
目前,全国多家医院陆续开通了乙肝临床治愈门诊。高志良说,该门诊是以慢性HBV感染者最大可能获得临床治愈为目标的专病门诊,“我们会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注重疗效及判定、管理不良反应及患者随访。”
卢明芹也表示,我国还需要努力提高HBV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普及率,从而更有效降低HBV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疾病负担。在随访阶段,应建立合理的风险分层和筛查方案,在更早的阶段发现HBV感染,优化治疗选择,提高治疗预后。还应制定合理的监测评估计划,强化终末期肝病相关并发症综合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