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24日0时21分迎来了霜降节气。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中直接或间接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七个节气,以及相对应的二十一物候。了解和认识这些节气和物候,能帮助人们提前系统而直观地知晓气温将带来的变化,应对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
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我国的物候观测是世界最早的,从周、秦两代便已开始。在《礼记·月令》里详细描述了每月物候情况,包括动植物的生命阶段特征、风雨雷霜的逐月变化现象。物候是当地气候状况的反映,更能准确指示农事活动。如:“季秋之月,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鞠有黄华。豺乃祭兽戮禽。霜始降。草木黄落。蛰虫咸俯在内。皆墐其户。”
物候是古人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方式,通过各种物候变化与节气的对应,也使节气成为认识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
原图提供:视觉中国
设计:杨凯
文案:李梦一
校对:孙莹
参考资料:
陆仁寿《我国古代的物候观测》
霍福《二十四节气与礼乐文化》
王璐《汉代月令思想研究》
黄卫、黄缨童《一只早飞千年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