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关于剧情的讨论也是引起了不少网友们的热议,许多人都知道剧中最一开始,由于崔六郎的丧命,拯救长安城、追查狼卫的任务最终交给了死囚张小敬的身上,然而之所以选择了张小敬,依靠的则是神秘的“大案牍术”。“大案牍术”在唐朝可实现?可惜却有一个隐患。
但是随着张小敬查案不断进展的同时,众人再度对张小敬的身份起疑,发现他曾经与多起事件有关,而“大案牍术”再度被右相林九郎以及李必所提及,想必大部分网友都很疑问这个神秘的“大案牍术”到底是什么呢?
实际上“大案牍术”也是出自于《长安十二时辰》小说中,而大案牍术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档案数据库,而徐宾最擅长的就是收集信息,通过对档案的研究与比对,也就是他口中的“大案牍术”。
而此前根据徐宾的解释是,之所以选出张小敬和崔六郎,也是因为徐宾从庞大的数据库中,通过目标的行为与特征等标签,分析出其喜好与习惯,还有他身上所独有的特质,从而最终在数万人中选出了张小敬,所以许多人都将靖安司称之为一个大数据部门,可以说长安城发生任何风吹草动都不会逃脱靖安司的“法眼”,而“大案牍术”也就如同现如今的大数据应用了。
当然在现实中,唐朝时期自然没有像“大案牍术”如此精准的数据库,因为要像剧中做到如此精准,确实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在当时想要实现“大案牍术”并非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唐代,为配合田赋制度的推行,地方建立了严密的账籍系统,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大致信息都得到了登记,但是随着太平盛世的到来,许多基层账户的数据统计越来越马虎,最终也留下了众多隐患。
正如剧中,利用“大案牍术”检查龙波的资料时,最终却发现龙波的户籍日期不准,而且没有清楚的相貌,这也验证了“大案牍术”也是会有失灵的时候。
实际上在剧中有着“高科技”的众多工具,在唐朝时期是根本不会存在的,例如一直贯穿着剧情的“望楼”,在历史中,望楼仅仅起到了监控舆情的作用,想要像剧中那样利用复杂的信息系统传递讯息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