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代理是市场的证人,与其他论者一样是将市场的实况给外界去参考,希望在不同数据比较之下令市民得到真相。新青年论坛日前公布《香港各世代大学学历劳工住屋承担能力研究报告》,有感到有关报告出现多个盲点,故此撰写文章回应。
文中吸引公众的信息是“其呎价相当于初入职大学毕业生收入的逾74%”,究竟是以什么楼价去做假设?似乎是以滞后的2022年新界细单位的平均呎价,约13000元,与现在普遍8000元至10000元呎价买到屯门区二手2房私楼的现实相差甚远。
此外,他们计算大学生的起薪数字1.7424万元,大学生一毕业就有能力买楼这是否实际?连储蓄两三年也不用?这恐怕是以不适当的模式去统计。
什么是现实?笔者倾向采用特区政府统计处25至34岁组别全职雇员年轻人的入息中位数字2.1万元,而本月初屯门2房私楼成交呎价约8500元,以此数据去计算呎价占收入比例只是40%,用两口子计更只20%。
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在市场的角色已经和过去不同。根据人口普查数据,香港最高就读程度为学位课程的人口由1991年的25.6万人激增至2021年的147.7万人,是当年的约6倍。有关统计只能适合反映到初出道大学生处境,但不足以反映年轻人处境。尤其是年轻人的置业处境实质得到改善,我们不可以用弱化了的大学生收入去作出“连大学生都上不到车”的结论。
二人月入共4.2万 可买屯门2房
以年轻人均入息中位数字计算,两口子相加收入有4.2万元,以30年期和利率4.125厘,夫妻二人其实是买到约450万元的单位,而且是过到压力测试,这些价钱足以在屯门区买到2房,甚至3房的单位。
现在这个时代职业和学历也无分贵贱,需要付出努力才是安居乐业的主要因素。另外,楼价升几多意义不大,因为中间牵涉好多因素,是期间的量化货币、城市的升格、社区的供求。特别是通胀,如果通胀和量化货币的幅度大升的话,楼价不升代表我们的财富被蒸发,楼价在通胀之下升得不够反而是市民的损失。
买楼是人生大事,也是终身负担,学习承担和奋发去筹备首期的意识比买得起楼更加重要。笔者是经营上车市场的,任何时候都有大量年轻人靠自己置业的例子,应向他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