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六岁丧父,客居润州,成年入仕后也曾外放端州等地,目睹不少百姓艰辛。《悯农》两首,又名《古风》,是李绅三十岁时举进士,赴长安,干谒吕温的行卷之作。吕温赞其“斯人必为卿相”,吕温的称赞主要是从社会的稳定、长治久安的角度考虑,李绅对农民的悲悯体现了“仁者爱人”的胸怀,符合社会对官员的普遍期待。日后李绅也果然官居宰相;在任地方官的时候,也能刚严吏治,宽缓爱民,证实了吕温的眼光。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今天,《悯农》两首,可谓家喻户晓,具有其他诗歌难以匹敌的社会效应。在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上,两首诗各有侧重。
第一首主要通过夸张和对比。前两句在数量上向最小和极大的方向极力夸张,通过一粒粟和万颗子的对比,形象的体现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接着又夸言“四海无闲田”,由此,按照一粒粟和万颗子的对于关系,收成总量应该是相当可观的。经过前三句对丰收的极力渲染,结句“农夫犹饿死”的命运可谓是一落千丈,反差强烈、让人惊心动魄。诗人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概括了农民从耕种到收成到被剥削的全过程,既有具体刻画又有宏观概括,以事传情,言近旨远。正如林庚先生所评:“诗中通过一粒种子的具体成长,算了一笔劳动剥削的细账,提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并且分析了这饥饿不是由于天灾及其他人力不能控制的自然条件所造成的,而正是由于无情的剥削带来的恶果”。
第二首则是通过细节描写来达到抒情的目的。前两句,诗人选取了最典型的时间
正午,最有表现力的画面
古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是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石。重视农业,是古往今来的政治家,思想家一以贯之的信条。珍惜劳动成果,则是下至黄口小儿,上至鹤发老者都应贯彻的意识。这首诗以最朴素的语言和形象,把这一农业文明的生活理念逼真表现出来,故而,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甚至成为儿童启蒙教材。
从《诗经》开始,到后面的唐诗宋词,古代咏农诗数量众多,这其中,李绅的这两首《悯农》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为广泛的。它不仅适用于古代封建社会,也适用于今天,现在由于社会安定,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各种铺张浪费层出不穷,所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二句仍然有警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