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初大案,朱元璋怒杀万人,竟因一纸空印

明初大案,朱元璋怒杀万人,竟因一纸空印

武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是明代历史上的一件要案,在历朝历代中也算得上是一件大案。约四万人命丧黄泉,明朝的政务体系都差点崩溃,这一案,让至今谈起它,知晓它的不少人仍是惊叹连连。帝王一怒,伏尸千里,是官吏们密谋造反、颠覆王朝?非也。

原来是:洪武九年,朱元璋按照惯例考察进京官员,可他却发现一个让他惊讶又怒气难抑的事,这些官员成绩,户部的公文全是空印的。何为空印的?就是一张公文,先盖了章,但是不写内容,到皇城要交表了,自己拿出这张“特别”公文来,自己临时填数据!并且这不是个别官员的做法,而是全国的官员都这样做。只不过,有的人诚实守信、忠正廉洁,不瞒报,不虚报,就如实写了,但有些蝇营狗苟、急功近利之人就抓住这个可钻营的机会,大肆弄虚作假、中饱私囊、粉饰功绩。而最关键的是这公开的秘密只有作为帝王的朱元璋一人不知道,朱元璋当场火冒三丈,真正是气难消、怒难平,要求 立即严办相关人等。明知会触龙颜,官员们为什么还要用空印“糊弄”朱元璋呢?要知道朱元璋可不是一位温和的帝王,温文儒雅跟他可沾不上边的,官僚们这样统战起来应付他,是不把这帝王放眼里?是真的活腻了吗?其实啊,官员们也是被逼的,而逼他们的就是明朝的一些制度。明朝初年,年末各省都要有相关人员带着账本到皇城的户部汇报当年的收支情况。比如说粮食的收益、税收的多少等,还有根据各省的情况,朝廷的调度等等,对于一个政权的统治管理,朝廷的治理措施看起来听起来都不错,但理想与现实没能同步。因为所有账簿必须和户部审核一致才能通过,哪怕差一分钱也得重新写,重新造册。而一省的钱粮数据量又极大,还是手工做账,所以一些纰漏也会或多或少出现。重新造册,在当时的政策下,必须回到原地方机关重新盖印。明朝也是一幅员辽阔的朝代,有的的地方可能达六七千里,若是秋天不小心记错个数,等盖完章回来差不多就过年了,只要不小心错了几斤粮,大半年都得在路上奔。那若是谨慎又谨慎,仔细又仔细把账册做到完美呢?麻烦的问题是不就没有了呢,答案是也不行,因为钱粮在路上会有损耗,要是路上下雨,几袋米发霉了;路途车马出问题,几袋粮食撒了……随时出现的状况可能就会使得数据又对不上了,难道为几袋米粮又花几个月跑回去?于是呢一些官吏想出了变通办法,先拿几张空白公文盖好章,钱粮运到了,有多少就填多少。尽管朱元璋为此事震怒,可官吏们也没太重视,还是继续照做,都有一种心理,大家都这么干,正所谓法不责众,你总不能把我们全部责罚吧?可朱元璋的决定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直接下令,把全国13个省、140多个府、1000多个县的主印官员全部斩首,当场就杀了一两千人,而由此株连被杀的人达4万左右。

彼时整个奉天殿血光弥漫,明朝的政务体系差点不能维持。尽管朱元璋出了口恶气,震慑了那些鼠蝇之辈,但同时也误杀了许多好人,著名的清官方克勤就在其列。方克勤有多清廉呢?他一件布袍穿了十年也没换,整件衣服都是补丁。因为官清廉,百姓颂他为我民父母,而这样的人却也被牵连斩首。当时朝堂上的丞相大夫、贵族臣子,明明知道方克勤这样的人是无辜的,但全部摄于帝王的淫威,竟没有一个人敢说话出来说句公道话。但一个穷酸秀才站了出来,他说他要为天下人鸣不平。此人名叫郑士利,他给朱元璋上书,直言进谏,所谓空印,是制度规定太死,大家变通的权宜之法,应该是国家立法必须明示天下后再治罪,而陛下建国后从来没立法禁止过,大家都不知道这样做违法就要因此被杀头,这合理吗?大家服气吗?况且现在国家培养一个可用之官动辄需要数十年,而现在一下子杀了这么多官吏,于国有利吗?朱元璋看了怒气横生,马上派丞相御史斥问,谁指使你的?你有什么目的?你的同党还有谁?可郑士利笑了,臣没有同党,自知必死,臣只为天下人直言。朱元璋沉默了,他知道郑士利说的是实情,自己一竿子全打死的做法欠妥了,但皇帝哪怕是错的,你也不能说。于是他把郑士利发配到江浦。可能在当时人眼里,郑士利是不顾前程、直言进谏的愣头青,但他的书生义气、仗义执言感动了一个人。此人就是明史的修撰者张廷玉。他在明史里单独给郑士利列了传,一个落魄秀才竟能和皇亲国戚、帝王将相一同载入史册,这是何等的荣耀。朱元璋大手笔地罢官杀人,难道真就是因为他草菅人命,昏庸无道吗?其实朱元璋是少有的一代雄主,他很清楚他在干什么,他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在试图解决明朝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制度困境,维系统治的制度和实际施行过程中碰撞的矛盾。就空印案而言,明廷需要正式的财政制度,精准的搜集地方数据,如果任由官员乱填,层层上报的数据都有问题,欺上瞒下之风盛行,那么朝廷对整个国家就失控了。但因为明朝疆域太大,又不能一刀切。为了符合现实需要,官员用空印这样的方式灵活调节。可这又给了部分不称职官吏空子可钻。

空印案后,摄于朱元璋的屠刀,就多跑几趟来解决问题,但后面又固态萌发,因为实在太麻烦。于是朱元璋死后,空白公文又流行了起来。在当时当代,生产力的落后,科学技术的水平注定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事实上,朱元璋后半生也做了很多事儿,动静还不小,但效果却甚微,他是真的想为子孙谋万世基业,千秋万代永传,只是时代最终让朱元璋走向了沉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公文,怒杀,数据,明朝,朱元璋,帝王,郑士利,制度,大案,故事传记,朱元璋,郑士利,空印,方克勤,官员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公文,怒杀,数据,明朝,朱元璋,帝王,郑士利,制度,大案,故事传记,朱元璋,郑士利,空印,方克勤,官员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公文,怒杀,数据,明朝,朱元璋,帝王,郑士利,制度,大案,故事传记,朱元璋,郑士利,空印,方克勤,官员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