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一个习惯,便是在适逢5周年或10周年时,怀缅一下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在香港的金融历史上,令人难忘的事情刚好每5年都有发生。虽然笔者的记忆力已经随着年纪增长而逐渐减退,但香港金融大事,在脑海中仍然历历在目。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联系汇率制度成立的40周年(1983)
当年,国家在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过渡安排,尚待中英双方展开谈判,金融市场信心薄弱,加上港英政府欠缺货币管理的机制、能力和工具,港元汇率不断贬值,在9月下旬在两个交易日,兑美元贬值了15%。及后,经过3个星期的研究,港英政府在10月中成立联系汇率制度,用货币发行局的安排,将港元与美元在7.80的固定水平上挂钩。
港英政府通过“新会计安排”首次建立官方货币管理机制的35周年(1988)
随着货币危机在1983年爆发,是长达4年的银行危机,有总共7家银行需要立法接管或找“白武士”解救,分别是恒隆、海外信托、香港工商、嘉华、永安、远东和康年,及后还在1987年爆发股灾和停市风波。5年的救火期,凸显了金融改革的重要性。
首个金融改革的项目,是1988年的“新会计安排”。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技术性改革,目的是将货币的控制权,从银行体系清算行(汇丰银行)的手中,收归政府,大大提升了官方货币管理的能力,确保货币稳定。这亦是香港在金融领域上由“救火期”转为“防火期”的分水岭。
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的30周年(1993)
于5年的防火工作中,当然包括机构改革,确保金融管理当局能有足够的资源和人手,应付在敏感的主权过渡期或会出现而不可预测的金融问题。这是在1993年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的主要原因。有幸香港金融管理局不负所托,成绩有目共睹,于兹不赘。
入市打大鳄的25周年(1998)
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后,居安思危的金融改革工作全速推行。在货币管理方面,分别强化机制和丰富工具。在保障银行体系健全方面,实施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率先引入资本充足要求,优化流动资金安排,及建立银行同业即时支付系统,以减低银行出现问题时的传染性风险。一切准备就绪,以健全的金融体系,安稳地迎接主权回归。
有趣的是,主权回归并未带来任何金融动荡,但金融危机仍是出现。那是一场金融全球化带来的亚洲金融风暴,大部分自由兑换的亚洲货币都成为攻击的对象,固定汇率制度纷纷倒下,亚洲货币汇率大幅贬值,只有港币汇率得以保持稳定。这一场汇率保卫战,足足打了13个月。到最后是在1998年8月下旬,在股票市场入市干预,成功抵抗了炒家在汇市和股市的双边操控,令炒家损手离场。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成立,人民币国际化开始的20周年(2003)
击退炒家后,金融改革继续,香港金融进入发展期。亚洲金融风暴的出现,令香港楼市泡沫爆破,楼价持续下跌5年,楼按负资产宗数持续上升,到2003年中达10.6万宗的高位。有幸的是,银行体系仍然保持健全,改革方案仍可继续推行,包括成立贴现窗,分阶段撤销银行公会利率规则,和在2003年提交存款保障计划条例草案。
但不为人知的,是一个备用方案的搁置。随着负资产情况在2003年3季开始改善,这个精心策划用以处理情况如果继续恶化的备用方案最终给搁置了,情况没有转坏,自然开心。同年底,香港金融管理局搬进国金二期的新办公室。在那里安排的第一件富策略性的盛事,便是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开展。时至今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全球最活跃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工作上的主力场地。
平稳渡过全球金融风暴的15周年(2008)
香港金融管理局不断强化香港金融稳定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包括在人民币于2005年7月汇改前2个月,在联系汇率制度引入强弱双方的兑换保证。这些工作,都有利于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金融形势。长期低息环境下寻求高回报的金融创新,在欧美松散的监管环境下,在2008年造就了一个波及全球的世纪金融风暴。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不免受到冲击。但丰富的备用方案和果断的政策,令香港能够安然渡过。联系汇率稳如磐石。随着5项临时的流动资金支持措施,备用银行资本安排,和为所有存款提供担保的措施推出,巩固了银行体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