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经是屠龙少年
作为倪大红老师主演的严嵩,虽然在他演的时候年纪并不是很大,但是他却用自己出色的演技把年龄80多岁的严嵩其老奸巨猾,龙钟老态刻画得有板有眼,在他激情洋溢的表演之下,那个作为嘉靖的代理人,虽然有儿子严世藩的帮助,但是父子两人把嘉靖的心思揣摩的一清二楚,在电视剧中,倪大红悍然喊出了“大明只有一个人可以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也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助皇上遮风挡雨,那就是我。”后人评价严嵩和嘉靖君臣之间的协调性就说:
“嵩此论既虑二王在外易生嫌隙,又虑二王在外主势甚孤。此外臣所不敢言者,嵩以恃上知遇,故为是危言耳。不可以人废言也”
同时,这一角色也让我们从传统的严嵩角色中摆脱了出来,严嵩不再是那个一昧的贪钱敛财毫无才华的“青词宰相”,而是更加符合历史,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用人之道与权谋之术!
于是借着嘉靖的宠幸,严嵩一党人把持嘉靖一朝的朝局多达几十年。在历史上,严嵩一直以奸臣的面目示人,但在他刚刚进入朝堂的时候,他还算的上正派,可以和大臣们一块反对大太监刘瑾的胡作非为,当然嘉靖也是权力的牺牲品,他在当藩王的时候,也曾发誓要为明朝清明政治,驱逐刘瑾。大明当时的主要权力分配,笔者觉得除了作为提线木偶这头那头的严嵩和嘉靖,还有一个人就是嘉靖的小伙伴,那就是陆炳。这位和嘉靖是铁到不能再铁的哥们,从小两人就生活在一块,陆炳的母亲就是嘉靖的奶妈。
另外,陆炳父亲在嘉靖做藩王的时候,在王府之中就担任要职,、有这层关系出身的陆炳在和嘉靖一块进京的时候担任锦衣卫指挥使的时候,自然也是一个满怀政治理想的有为青年,他只敲诈为富不仁的富户搞外快,搭救被嘉靖收拾的大臣们。当有一次嘉靖外出巡游的时候,在一天夜里,嘉靖的寝宫突发大火,陆炳以万死莫辞的姿态第一个冲进火场里面把嘉靖抢救出来,由此得到了嘉靖更加的信任和重用。当时的陆炳还是一个小年轻,为人处事方面十分热血,甚至积极结交当朝的首辅也就是正人君子夏言。明史评价陆炳:“炳任豪恶吏为爪牙,悉知民间铢两奸。富人有小过辄收捕,没其家。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庄园遍四方,势倾天下。时严嵩父子尽揽六曹事,炳无所不关说。文武大吏争走其门,岁入不赀,结权要,周旋善类,亦无所吝。帝数起大狱,炳多所保全,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以故朝士多称之者”
因为在年轻的陆炳看来,夏言是一个为国为民办事的能臣和正直的人,然而严嵩先生就差那么一回事情。作为官二代出身的陆炳在自身的修养和政治理想的熏陶和培养下面,自然看不起那个小人模样的严嵩。但是很快,发生了几件事情就把陆炳这个在好人和坏人之间摇摆的人物推向了严嵩的阵营,笔者觉得不得不说,夏言在进行行政工作上面的确没什么问题,但是他在掌握狭隘的道德尺度的方面实在显得十分的稚嫩。
意外的结盟,略有不同的道德观
严嵩作为历史上出了名的大贪官,那时候他已经是除了夏言的次辅,有这种权力的快感之下,严嵩身上仅有的一点正义感也马上荡然无存。于是严老贪开启了他的贪污受贿生涯,开始大贪特贪。很快他的劣行就被人举报了,这件事交到了严嵩的政治死对头夏言的手中。
眼看马上就要凉凉的严嵩在急中生智的儿子严世藩的教唆下带着厚礼去求夏言放过自己,夏言在一番吓唬严嵩之后就让严嵩回去了,心有余悸的严嵩从此恨死了夏言。很巧的是陆炳这时候也犯事了,他在一番琢磨之后采取了和严大公子一样的办法,去夏言府上求爷爷告奶奶,夏言也是吓了他一番就放他回去了。这里笔者也真的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夏首辅在抓住人把柄的时候,既不采取行动把人批倒批臭,又把人放回去。
于是陆炳在惊恐之下也恨死夏首辅,之后陆炳和严嵩在共同的敌人下面走在了一起,并且借助收复河套的事情用阁臣结交边将的办法将夏首辅送上了西天。夏首辅人走茶凉了,那么朝廷上下除了皇帝,那严老贪就是天老大,我老二了,丧失了信念和理想的严嵩开始大贪特贪,并且不择一切手段弄死反对自己的人。很快一个小人物的出现就看出了严嵩和陆炳还是不同的,虽然陆炳联合严嵩斗倒了夏言,但是当他看见自己的手下,和朝堂毫无一丝关系的锦衣卫沈炼悍然出手揭发严嵩的恶行,这对陆炳是一个极大的触动,陆炳在这情况下,也的确站了出来准备搭救沈炼,但是他的铁哥们嘉靖不同意,于是只能看着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进入鬼门关,笔者觉得这情况下,陆炳是一个懦夫。
道德的塑成和败坏
而陆炳则是一个可好可坏的人物,他的政治理想也牺牲在了现实和法律条框的冲突下面,作为官二代和皇帝最亲近的人,他的正义感使他也做了不少的好事情,但是他也终究逃不出帝国的人情交际,受贿等各种条条框框,最后在夏言的促进下面,迅速黑化,但是他的出身和所受的教育又使他留下了一部分的良知,成为了一个纠结又懦弱的人物。严嵩,陆炳包括嘉靖,都是社会运转制度下面的牺牲品,他们的精力和认知以及道德信念无法和黑暗面对抗到底,也侧面反映,在历史上靠着一腔孤勇和不平事对抗的人都是多么的勇敢。所以他们也就成为了牺牲品,长江的后浪,把参与的人拍死在了沙滩上面。
参考资料:
《明史》
《严嵩传》
《明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