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极端气候肆虐,除造成人命财产损失外,更影响到农业生产,对全球经济打击日增。农产歉收引致供给短缺价格上升,生产国限制出口更带来进一步冲击。在这情况下,食物供给安全成了日益严重的挑战,中国近年对此问题早已高度关注,可算有前瞻性及危机感。
保障粮食安全三大原则
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大原则,包括三个要点:(一)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破。(二)提高农田质量,多建设稳产高产田。(三)开发盐碱地,实行“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的两线齐进做法。上述头两项自建国以来都在做,累积了不少成绩。今天在技术上更提升不少,农田建设更快更有效率,但大原则依然不可改,在人口增多及极端气候夹击下或可谓更合时宜。另一方面又必须注意到农业新技术的发展,对耕地的保量提质带来了高效的新选项,对此当局理应充分掌握并推广应用。
在这方面最有价值者是农业的工厂化生产,即在室内控制环境中用水耕或气耕法培养作物,过程将是高度智能化及自动化。其好处是在保证产品质素的同时,可起到节省资源的功效,包括省地、省肥、省药、省工、省水及节能减耗等,效率高且十分绿色。对于中国这类人多地少和在不少地区缺水的国度,其优点尤为突出。工厂化生产在发达国家已有不少行动,累积了多种模式的经验。尤其是在都市中尝试推行,形成了“市区农业”,可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减省了物流成本,更为绿色,产品亦更新鲜有价。中国各地同样有了不少尝试,当局理应全面调研总结经验,并因地制宜加以推广,作为保红线及农田建设的重要补充。
机械与科学引导精耕细作
中国早已提出进行农业现代化,并已取得不少成绩。这主要表现在农田基建、水利、良种化、机械化及科学引导精耕细作(包括优化用水用肥及用药等)。这过程在发达国已基本完成,农业的劳工生产率很高,但在中国仍有不少发展空间,不同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差距很大,必须逐步拉平。
无论如何,上述的是农业现代化1.0,现时世界正开始进入现代化2.0时代。这主要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前面谈到的工厂化智能化生产,二是开发新品种及替代品,后者的潜力同样巨大,包括养殖水藻水母、昆虫、浮游生物及种植高产植物等来提取淀粉质及蛋白质。这在外国及中国都有不少试验且初见成效。
中国完全有能力更全面地推动农业现代化2.0,抢占新经济发展制高点,更好地解决土地压力及三农问题。从更长远看还要为农业现代化3.0作准备,这包括人工培养肉细胞(人造肉),人工合成淀粉质和克隆良种动物等。中国在这方面亦有研发,并取得一些突破。总之,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宜更积极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