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杜甫写了一辈子诗,穷了一辈子,高适靠2句诗,大富大贵拜将封侯

杜甫写了一辈子诗,穷了一辈子,高适靠2句诗,大富大贵拜将封侯

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历来被视为唐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泰山北斗,尤其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当之无愧的诗圣。然而令人叹惋的是,杜甫胸藏锦绣,满腹经纶,写下千百首流传千古的动人诗篇,却终其一生,都未能摆脱贫穷的阴影,受尽穷困潦倒之苦。

杜甫出身京兆杜氏,北方传袭千年的世家大族,历代名臣辈出。他的远祖是西汉重臣杜周,深受汉武帝宠信,“位列三公”,富贵已极。他的十三世祖是西晋名将杜预,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股肱心腹,担任司隶校尉,获封当阳县侯,开府仪同三司,在西晋统一战争中立下大功。杜甫曾经写过一篇有名的《祭远祖当阳君文》,文中对十三世祖杜预表达了深切的追思仰慕之情。

但可悲的是,他努力了一辈子,别说赶上杜预,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解决。杜甫的很多作品中,都透视出浓厚的贫穷阴影,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布衾多年冷似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有《狂夫》中的“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投简成华两县诸子》中的“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等等,不胜枚举,读来令人心酸。最为令人不忍猝读的是,《旧唐书》记载,在寓居成都期间,“儿女饿殍者数人”,儿子女儿因穷困被冻饿而死。

杜甫一生也曾想努力自救,他曾经向唐玄宗献上《三大礼赋》,奔走于宰相房琯、郑国公严武等权贵门下,也曾跻身仕途,获得一官半职,然而都不长久,别说平步青云,连保住饭碗都难。有一句老话叫“文能穷人”,用在杜甫身上倒是实至名归。他的绝世诗才并没能给他带来功名富贵,可以说写了一辈子诗,受了一辈子穷。

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高适,一生经历却与杜甫形成鲜明对比。高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虽不如杜甫,但他也是唐朝边塞诗的领军人物,他的《燕歌行》也是唐诗中的上乘之作,万口流传千年不绝,“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他的代表作《别董大》中的两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更是一举奠定了他在唐朝文学史上难以撼动的地位。

高适的人生经历可分为两个阶段。他的前半生,也曾和杜甫高度相似,满腹才学却衣食难继。《旧唐书》记载,他年轻时有一段时间,“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因为穷困,甚至靠乞讨为生,简直比杜甫还要凄凉。但他的后半生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富大贵拜将封侯,成为唐肃宗时期的朝廷重臣。

高适从大将哥舒翰的幕僚做起,一步步担任左拾遗、监察御史、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一路做到淮南节度使、剑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获封爵位渤海县侯,成为唐朝封疆大吏,六十二岁富贵善终。大唐两百八十九年江山,《全唐诗》统计的唐朝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中,取得像高适这样功名富贵的少之又少,《旧唐书》因此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认为高适是唐朝诗人中富贵已极的典型。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都是诗人,高适和杜甫还是同时代人,两人还是好朋友,处境和出身极为相似,但杜甫穷困一生,高适却富贵之极,高适到底有什么“秘诀”?高适的一首诗作中,其实透露出了他的“秘诀”。这首诗就是《赠别王七十管记》,其中有两句:“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高适正是靠这两句诗转变了命运,从一个穷书生位至将相,得以大富大贵。

对比二人的经历可以看出,高适的起点并不比杜甫高,机会也不比杜甫多。巧的是二人还都在天宝十五年,担任过同一职务“左拾遗”,可以说是从一条起跑线后出发的。但杜甫始终不脱清高自恃的文人习气,“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对于朝廷官吏中常见一些“游戏规则”和不良习气既不认可也不接受,结果始终不能融入当时朝廷“职场”,这样的心态决定他的仕途生涯只能坎坷无成。这其实也是当时大多数诗人的“通病”,一方面渴望出将入相,建功立业,一方面却对当时朝廷风气看不惯也无法接受,一生就在矛盾纠结中一事无成,陷入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怪圈不能自拔。

高适最初也和杜甫相似,对于当时朝廷中的很多习气看不惯,一度还曾愤而辞职。但高适马上意识到这样下去将一事无成,于是很快做出转变:“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看着不好懂,其实就是一句话:入乡随俗,用老百姓的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因为只有这样,和光同尘,隐忍一时,才能为当时的朝廷“职场”所接受,才能在朝廷“职场”中扎根生存下去。惟其如此,他才能从一个穷诗人鲤跃龙门,实现了人生际遇的大转折。荣华富贵还是小事,关键他位居将相,才可以一展抱负,施展自己保国安民的雄心壮志。为了日后能兼济天下,采取隐忍一时的权宜之计,这是一种生存智慧。当时朝廷“职场”中存在不良习气是事实,但也有一大批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忠臣义士在其中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可见现实并非像杜甫想象的那样污浊不堪不能涉足,融入朝廷“职场”也绝不等于牺牲气节同流合污。

《新唐书》对高适的这种做法颇为认可,认为他“君子为义而知变”,一方面胸怀大志,一方面又通权达变,处事灵活,是一种成功的人生。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杜甫的人生也很成功,虽然一生坎坷艰难,未能获得高官显爵,但却成为辉耀千年、名扬天下之一代文宗,历史上又有几人能做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职场,杜甫,旧唐书,杜预,一生,朝廷,唐朝,高适,文学史,习气,观点评论,诗人,杜甫,朝廷,高适,习气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职场,杜甫,旧唐书,杜预,一生,朝廷,唐朝,高适,文学史,习气,观点评论,诗人,杜甫,朝廷,高适,习气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职场,杜甫,旧唐书,杜预,一生,朝廷,唐朝,高适,文学史,习气,观点评论,诗人,杜甫,朝廷,高适,习气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