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历史爱好者们来说,唐代众多传奇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这个朝代一直是不断开创历史的朝代,不仅产生了有史以来最为开明的君主之一,还产生了有史以来第一位正式的女帝,此外,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玄武门之变的大变局……无一不令人久久回味,常忆常新。今天我们就来重新梳理一遍唐代开国以来第一件大事:玄武门之变。重新审视李世民成功的缘由。
在那个阴云密布的上午,李世民以秦王的身份迅速干掉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登上万人敬仰的皇位,开启他的时代。在历史上许多人的分析中,对于被干掉的太子李建成,大多数人的态度是惋惜的。毕竟有这个名正言顺的身份,很多事做起来都十分方便,但最终还是被轻松扳倒,充分说明其准备力量的不足。
但李建成真的准备不足吗?在我看来,李建成根本不是一个毫无谋略的人,根本没有因为自己是太子而感到高枕无忧,反而一直在积极准备和压制众兄弟。只不过没料到李世民这匹黑马最后杀了出来,而且杀红了眼。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看开唐以前。在晋阳起兵以前,李世民一直是作为他父亲的助手帮助打理军中事务。但李建成早就被派去河东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河东的几年里,他积攒下雄厚势力。晋阳起兵后,李建成和李世民是分头杀进关中,并不存在谁功劳更大的问题,但李建成到底是经历过磨难的,虽然战功上没占到优势,但手下的势力都是明明白白在自己手下的,实力不容小觑。反视李世民,他所率领的军队名义上还是他爸的,而且一进长安,李渊就定了李建成做继承人,这支军队未来还是李建成的。当然,这个时候,李世民还未成长到一鸣惊人的时候。
李建成的实力,不仅见于军事才能,他的政治才能也与李世民不相上下的。在李世民东西征战的时候,背后坐镇的都是李建成,我们知道兵马粮草的供应、安抚后方军心等等事务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包揽来的。征战杀伐的将军终究只能是勇夫,懂得如何守成安定才是君主所为。当然,这一点李世民后来也意识到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李建成作为太子,实际上牢牢占据有李渊和朝中大臣们的信任优势的。李建成门下宾客甚多,这也是合情合理,李元吉、李纲、魏征等众多名将都是坚定站在李建成一边的。而李世民大肆招募宾客的行为,早就引起了李渊的注意。但李渊一直只是看在眼里,不曾出手,直到李世民的势力越来越庞大,李渊不愿见到自己的儿子们自相残杀,果断抽离了李世民的势力,找了个借口将秦王府中几位谋士大将调离边关。这一下,将李世民逼到了悬崖关口。
这时我们看二李势力,李建成坐拥太子高位,手下人才济济,也深得长辈扶持。李世民虽有猛虎之势,内中逐渐被抽空。此时的李建成若要找个借口拿下李世民,那简直十分轻松。但坏就坏在李建成太心软,或者说太顾忌仁厚太子形象的树立。
如果你是李世民,此时怎么做?只有趁着爪牙余威尚在,手下还未完全被解离之时放手一搏,成功了就是皇帝,不成功大不了一死。对于李世民这个赌徒来说,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件值得害怕的事情。他害怕的只有不能赢。这个时候,他就想起了玄武门三大将,他们都是投靠自己门下的。
三路分兵,长孙无忌与高士廉在城门内把控局势,秦琼程咬金在门外抵死挡住东宫军队去路,而李世民与尉迟恭则以最快速度将李建成解决。终于,在所有人都还没反应过来之前,李世民就这样把控住了大局。此刻消息灵通的几位大臣,如李绅、李靖等人都立马改变模棱两可的态度转而支持李世民。而此刻,李渊也被李世民的另一支军队控制住,李渊迫不得已将皇位易让给了这个本不被看好的二儿子。
谁会想到李世民会这么狠呢?李渊对几个儿子的爱太过仁厚,不希望看到儿子们你争我斗、血流成河的场景。李建成又顾忌兄弟之情,也怕被别人指责为凶残,因而一直采取守势。尽管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上有父亲的支持,下有世家豪门的附应,但却一直只是隐忍不发。
所以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并不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精思熟虑下的磅礴一击,而是走投无路下的豪赌一掷。他不想放过任何一丝机会,他只想赢,和平的妥协都不接受。
出其不意,本是兵法,李世民将其出神入化用于政治博弈。李世民是绝世罕见的军事天才,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而李建成和李渊都试图用政治家的思维去理解李世民,最后势必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