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唯一被写进正史的叫花子,不是朱元璋,是被称为“千古奇丐”的他

唯一被写进正史的叫花子,不是朱元璋,是被称为“千古奇丐”的他

说起古代历史上当过叫花子的成功人士,大家率先会想起谁?可能不少人也会提到朱元璋,客观上来说,朱元璋的确是过去最励志的人物之一,窘迫时沦落到要饭的地步,不过他却很快摆脱了这段经历,而历史上唯一被写进正史的叫花子,却并不是朱元璋,而是被称为“千古奇丐”的他,此人的名字,叫做武训。

现代人们常说,教育兴邦,而1838年在山东柳林镇武家庄出生的武训,或许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她却清清楚楚的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武训的原名,叫做“武七”,后面是朝廷特意嘉奖,才获得了“训”这个名字,而武训七岁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丢掉了生活来源的他,只能凭借乞讨为生。

当时清廷,乞讨者何止千千万万!武训也明白这不是一件长久的事情,因此在14岁的时候,开始离家当佣工,然而武训辛辛苦苦的干了三年,雇主竟然以假账来欺骗武训,告诉他三年工钱早已经在伙食费中支付完毕。

不识字的武训怎么看得懂这些账目?他据理力争,却被诬陷为诬赖,受到了家主恶奴的狠狠痛打,导致武训卧床三日,更是气得他在数天之内,粒米未进,看着三年的辛苦,再次付诸东流,武训却想到,肯定还有像他这样的人,由于没有文化吃尽了苦头,最终武训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当前的环境。

1859年,21岁的武训,再次恢复了乞讨的生计,然而此时的他,却早已经怀揣着不一样的计划,武训计划,利用自己走南闯北乞讨来的钱,在家乡兴办一座学校,聘请老师免费进行学习。

在常人看来,这显然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故事,叫花子自己尚且难以吃饱,更不用说能拿出闲钱去开个学校?

然而武训却真的这样做了,十多年里,武训的足迹,遍布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多个省份,武训一边走,一边唱着他的叫花歌:“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当每次从富贵人家那里乞讨来好的饭食或者是衣物的时候,武训却舍不得吃穿,反而将其转卖,自己吃一些能够勉强下咽的杂粮粗饭,剩下的钱就存起来。除此之外,武训在走江湖期间,还学会了表演艺人的那一套,抗大鼎、锥刺身...

除此之外,武训也不单纯是手心向上,他甚至还积极参与各种零工,比如帮别人哭丧,干苦力,一来二去,武训竟然也积累了一笔不小的家产,然而走南闯北的乞丐,带着一大笔钱放在身边不安全,钱庄也并非他这种人适合去的地方,最终武训来到了柳林镇一位颇有声望的杨举人家中,希望他能代替自己保管钱财。

当听闻是一位乞丐求见的时候,杨举人拒不接见,然而武七却在杨府门口跪了两天的时间,举人只好出门相迎。

当听闻武七想要通过乞讨接钱兴义学的故事之后,杨举人大为感动,答应了帮助武七保管打理财产的请求。

此时武七已经家产颇丰,在杨举人的帮助下,他开始以三分利息放贷,购置田地出租,换取资金,然而武七却依然过着最初的乞丐生活,衣服破破烂烂,有上顿没下顿。

1887年,已经度过了将近30年乞讨生涯的武训,已经攒下了230亩田地,3800吊钱,他总算可以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

次年,武训花费4000吊钱,在柳林镇东门外修建起了第一所义学,取名为“崇贤义塾”.他亲自到当地有名望的举人家里邀请他们前去任教,又跑到贫寒人家当中请求孩子上学。

而私塾第一批招收的学生,就已经达到了50人,至于学费和老师的工资,都是从置办的田地租俸中采取,此时武训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校长,然而面对前来授课的老师,他依然十分恭敬,始终都是笑脸相迎,甚至在设宴款待老师时,武训都不会上桌,而是在一旁侍奉,饭后才吃一些残羹冷炙。

面对平日那些不用心读书的学生,武训更是会哭着对其进行奉劝:“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长久以来,全校的师生,对于武训都是恭恭敬敬,杨举人此时奉劝武训,义学有了,梦想也实现了,你也该娶妻生子了,武训却回答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1890年,武训再次和一家寺院进行合作,又在附近的馆陶县休办了第二所学校。

当山东巡抚张曜听闻了武训的故事,不由得大为感慨,特意上奏朝廷,免去了武训学田等钱粮徭役,此外还捐助银200两,作为助学之用,光绪帝还特意发下“乐善好施”的牌匾,赐予武训“义学政”的封号。

而到了1896年,武训在临清县士绅的帮助下,第三所义学开张了,此时的他,已经积累下了巨大的身家,却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办学当中,时人无不为之敬服。

由于常年来的风吹雨打,也正是在这一年,武训因为疾病,去世在了她修建的义塾当中,享年59岁,《清史稿》提到,武训是在书童的读书声当中,含笑离开的:“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随着武训去世的消息传出,校园内哭声震天,无数受过武训资助和恩惠的师生,还有县里的名门市民,自发的加入了送葬队伍。

而在武勋去世后,继任的山东巡抚袁树勋,上奏清廷,“宣付国史馆立传”,他也因此成为唯一被写入正史的乞丐,在当地,则建立了忠义专祠来纪念武训的功劳,到了1934年民国时期,临清县武训小学发起了纪念活动,参加人员几乎包括当时全国知名教育人士,包括蔡元培、黄炎培、李公朴等。

武训凭借30年的苦难生涯,却因此获得了全国的尊重,在他的背后,是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而这,也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山东,柳林镇,武七,进行,义学,朱元璋,被称为,武训,千古,时候,故事传记,柳林镇,武七,朱元璋,杨举人,武训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山东,柳林镇,武七,进行,义学,朱元璋,被称为,武训,千古,时候,故事传记,柳林镇,武七,朱元璋,杨举人,武训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山东,柳林镇,武七,进行,义学,朱元璋,被称为,武训,千古,时候,故事传记,柳林镇,武七,朱元璋,杨举人,武训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