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周的分封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滥觞,也孕育了日后诸侯纷争的源头。当时,周武王之弟管叔鲜封于东卫,为诸侯之首,然最终却因为与周公旦争权而丧命,被历史遗忘。究其缘由,实则一场兄终弟及的宫廷政治斗争。
一、分封制开端:周武王郑重分封诸侯
姬发与后稷开创姬姓周国,历经文王和武王二世,周族实力大增。武王灭商之时,四方诸侯纷纷前来朝贺称臣。武王心知功臣勋贵,必须有所赏赐,方能簇拥周室。于是在谋臣们建议下,周武王确立了分封制。
在这场分封典礼上,周武王郑重其事,亲自主持分封典礼。他身着黄金丝织的龙袍,头戴明珠环璎的九旒冠冕,神采飞扬。他在位上徐徐坐下,端坐良久,似在凝神思考。然后他缓缓抬头,双眸有神,他要为这场典礼导开序幕了。
他首先召见四方诸侯国使者,递上已经制好的册封诏书。诏书上用大篆书写了各国的封邑和土地,正中印有周王室的玺印。他命令宫女向使者呈上茶点,以示礼遇。
接着他面向太庙,向上苍列宗报告封赐结果。他神情庄严,用他磁性的嗓音宣告:“朕今承受上苍天命,统领四方,继德行于殷。今特封建功臣及宗室后裔为诸侯,使各安土于一方。”言罢,他亲手将玉圭赐给新诸侯们,象征他们获得这块土地的合法性。
在场的百官跪拜听受圣旨,个个肃然起敬。大殿之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细细体会周武王的意旨。这一刻,西周分封制正式确立,诸侯国的雏形初步形成。分封典礼以周武王亲自主持,显示出周王室对诸侯的慎重用心。这也使得诸侯国对周室感恩戴德,积极拥戴周王朝的中央集权。
二、兄友弟恭的管叔鲜:武王最敬重的兄长
在分封典礼上,周武王郑重其事地宣布,他的大哥管叔鲜被封于东卫国。东卫地势险峻,声望崇高,可谓是诸侯中的上国。这表明,在周武王心中,他最敬重的人仍是自己的大哥管叔鲜。
事实上,在周武王接受天命,带领周人东征的整个过程中,管叔鲜始终支持他的弟弟,甚至不惜舍生取义。当年周武王率军围攻殷都,久攻不下,粮草将尽之时,他陷入两难的境地。此时,管叔鲜看出弟弟陷入进退维谷的局面,主动请缨同去前线視察军情。
管叔鲜踏上征途,一路上目睹沿途百姓艰苦景况,也看到大军髅,士气低落。来到殷都城下,他轻装混入城中,发现殷民已经叛变,殷王已经节节败退。通过这次实地调查,管叔鲜对局势有了清醒判断。
回到大营后,他挺身而出,说服武王退兵回师。他分析道:“殷民既已叛变,则殷储必无福应。吾弟宜据其险要以图察隙,不可与之俱困于此。”他的分析沉着冷静,准确捕捉战局变化。武王听从他的意见,退兵回师。不久,商纣果然失去民心,自取灭亡。武王夺得天下,管叔鲜功不可没。
在后来建都过程中,管叔鲜再次发挥大哥的影响力。当武王商议迁都之事时,群臣纷纷建言。管叔鲜在众说纷纭中沉默以对。在武王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沉吟片刻,然后劝导弟弟:“王者移都,当远离故邦,寻得新土以示天命。
”于是周武王选择了丰饶的伊洛河流域,兴建了雍州郢邑作为都城。这为周王朝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可见,管叔鲜对武王始终兄友弟恭。他没有因自己是长兄而揽权专政,而是全力辅佐、扶持武王。正是有了这个兄友弟恭的大哥,武王和周人才得以建立西周王朝。所以,封他为诸侯之首,是武王的一片真心。
三、周公旦独揽大权:权力斗争的开端
然而,这兄友弟恭的美谊,在武王驾崩后化为乌有。
武王有嗣立传,但其子周成王尚年幼。按礼制,成王即位,理应由叔叔管叔鲜摄政,以渡少主。然而,在武王驾崩前夕,他突然下旨,由弟弟周公旦摄政辅佐成王。此举无疑是突破了兄终弟及的传统次序。
当晚,武王病危的消息传遍全城。而权力交接的重大人事任命,更是震惊朝野。管叔鲜在东卫国得知此事后,难掩震惊之情。他对左右亲信说:“我兄弟情深,他日论功行赏时,自会重我。奈何今日命周公摄政?此必宦官歪曲圣旨,我当面见武王。”
然而,时已太晚,武王已驾鹤西去。管叔鲜只能带着满腔疑问,率军赴王都觐见,想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路上,他难掩内心的不安,担忧弟弟遗命被歪曲改变。他对亲信说:“我深知吾弟为人,断不会违背兄友之义。此事必须搞清原委,方可定夺。”
可等他一觐周廷,却发现周公旦已独揽大权,周成王不过傀儡。群臣对周公唯命是从,而他这个叔叔对外只能以“东卫公”自称,未见一丝摄政之实。这让管叔鲜再难按捺不住内心的疑惑与愤怒。
四、三监之乱:管叔鲜的兵败最期
于是,震惊朝野的三监之乱应运而生。三监,即商朝宗室的监护人。除管叔鲜外,另两监也参与这场政变。他们与东夷勾结,意图一举推翻周公旦。
起初,管叔鲜试图通过谈判解决权力之争。但周公旦态度强硬,拒绝让步。最后管叔鲜愤怒地说:“既如此,吾当与汝决一死战!”
然而这场政变注定失败。首先,三监联军内部存在矛盾。另两监均不满管叔鲜独揽大权,难免心存芥蒂。其次,周公旦手握禁军,深得民心。更重要的是,作为外戚的姜太公全力支持周公。
在姜太公的军事谋划下,周公旦很快就击溃了叛军的进攻。管叔鲜只得固守国都以待援军。然而援军迟迟不至,城池告急。这时,管叔鲜的心中充满怨毒:他想起多年前武王曾劝他整军,现在看来不过是防备着他的兄长!想起周公曾以兄友相待,不过是虚与委蛇!想起姜太公曾力劝他归顺,原来早有预谋!
城破之时,姜太公亲自捕获了管叔鲜。望着昔日的诸侯之首现在狼狈不堪的模样,姜太公不禁叹了口气:“公何必自取败局?”管叔鲜骤然睁大了眼睛,狠狠地盯了他一眼,一言不发。最终,周公旦处死了管叔鲜,灭了东卫国。三监之乱就此平定。
五、结语
当初分封典礼时,周武王郑重其事,似要把分封做得公正持久。谁知一代宗法,至此却化为兄弟阋墙,导致内乱。这场兄终弟及的权力斗争,使东卫管叔鲜从诸侯之首跌落至罪人的境地,名誉扫地。
然而,我们亦当体会到,这场斗争的根源,实则出于对国家前途和君主未来的忧虑。管叔鲜不愿权力旁落;周公旦不愿君主被挟——两厢之意,皆在爱护周室社稷。只是手段不同,结果殊途。
此后数百年间,诸侯纷争频发,却难有真心为国为民者。西周分封的苦果,方在此时启示。望今人汲取历史教训,开拓思维,共创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