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杯酒释兵权:一代帝王高超政治才能的运用

杯酒释兵权:一代帝王高超政治才能的运用

温馨提示:本篇文章字数共2927个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开篇思考:

在历史长河中,杯酒释兵权不仅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意义,而且一直被视为政治宽和的典范,为后世所尊崇。那么杯酒释兵权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影响?对于今天的人又有什么借鉴呢?

乱世中统一,统治者吸取亡国教训

1、军人出身,屡建战功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于军人家庭,高祖官至幽州县令,曾祖担任御史中丞,祖父历任三州刺史。后汉初年,赵匡胤游历四方,经高人点化后投身于郭威帐下,为郭威立下赫赫战功。后郭威养子柴荣即位,赵匡胤帮助柴荣夺得高平之战、后周攻南唐等战役的胜利。显德七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此开始了一统天下的伟业。

2、乱世成长,吸取教训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于一个大乱的时代,唐末以来便长期存在的藩镇割据局面是他心中的乌云,五代十国的频繁战乱给他蒙上了阴影,在结束五代十国、建立新王朝的过程中,巩固新生政权,使之不再成为短命王朝成为他着重考虑的问题。

建隆元年,赵匡胤找来丞相赵普,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自唐末以来的数十年间,已经换了八姓十二君,要如何才能实现稳定,使国家长治久安呢?

赵普精通政治,早有考虑,便回答:“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他指明问题所在就在于藩镇割据,如果削地方兵权,夺地方财政,收地方精兵,天下自然安定,国家必定长久。听完这一席话,一个宏大的计划开始在赵匡胤心中徐徐展开。

借酒而言志,宋太祖避免腥风血雨

1、趁酒兴吐真言

建隆二年,赵匡胤把石守信等开国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愁眉苦脸地说:“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感念各位将领的帮助,抱怨自己当皇帝也很艰难,早晚都睡不好觉,还不如当节度使快乐。

席下大臣觉得话中有话,连忙问其原因。谁知赵匡胤说天下的人都盯着皇位,他坐不安心。石守信等人立刻表明自己的忠心:“陛下何未出此言?今天下已定,谁敢复有异心!”此时的他们已深知自己受到猜忌,狡兔死走狗烹的例子触目惊心,便下跪请赵匡胤指条明路,“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指示可生之途。”

2、众将领富贵归乡

赵匡胤给他们描绘了一幅返乡生活的美好图景,黄金万两、良田美宅、妻妾成群、多子多孙、纵酒放歌、君臣互不猜疑。宴席下的将领心领神会,虽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第二天一早,便称病告老还乡。

为了安抚几位立下汗马功劳的下属,赵匡胤不仅赏赐金银财宝,而且兑现了联姻的承诺,把自己的妹妹和女儿嫁给他们的儿子,下属们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远离朝堂纷争君臣猜疑,也算得上是一个美好结局。

为巩固皇权,一系列改革迫在眉睫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开始,此后他在诸多方面实行改革,有力维护了自己来之不易的统治。

1、严格的军事体制改革

赵匡胤建立新的枢密院制度,调兵权和领兵权相互制约,相互独立,有利于中央控制。他把军队分成两半,一半驻守中央,一半牵制地方,有效防止叛乱。实行“更戍法”,定期调动将领和士兵,做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将领从此以后不能仗着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同朝廷对抗了。立而不设禁军统帅,军权从此完全臣服于王权。

2、严密的政治体制改革

对于地方藩镇,宋太祖赵匡胤采取强干弱枝策略。他削夺地方节度使行政权,将财政收归中央,挑选地方精兵送到京城,地方只留下老弱病残,无力和中央抗衡。

不仅如此,在官僚制度方面,为加强皇权,宋太祖赵匡胤削弱宰相权力,设官分职,削弱各部门长官权力,改革科举制度,加强专制统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宋太祖赵匡胤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营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为后世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和制度基础。

是福还是祸,杯酒释兵权影响深远

通过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避免了唐末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诸如皇储夺权、宗室内斗、外戚干政、宦官专政等的大规模内乱从未发生,短命王朝更是无稽之谈。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宋朝人对开国之初的“祖宗之法”极为骄傲,从北宋到南宋,夸赞之声屡屡不绝。从这点来说,杯酒释兵权无疑是成功的。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以杯酒释兵权开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削弱了将领的兵权,实现了自秦始皇之后又一次高度的中央集权,实现了专制统治的巨大飞跃。这些措施也彻底颠覆了宋朝的生存规则,人们不再用武力决定一切,更多地用笔杆子竞争。以驰骋疆场、“不破楼兰终不还”为荣的中国人不再寄希望于显赫战功。“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成为了当时的生动写照。

这些措施延续下来,也大幅度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性格。在宋朝,将军不管有多大的功绩,也难以获得像文臣一样高的地位。宋朝的男人们失去了尚武精神,他们沉醉在诗书之中,在积年累月的案牍苦读之中度日,渴望能有金榜题名、飞黄腾达的一天。他们身体没有前人那么强壮,性格也变得越来越细腻、柔和。国民的精神面貌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最佳反映。百姓日益颓废、萎靡不振,恰好预示了北宋的亡国命运。

宋朝中后期,冗官冗费问题不断恶化,高度繁荣的经济也不能弥补军队战斗力不足,过于分权的官僚制度是宋朝百年间积贫积弱。亡国威胁不可避免笼罩在宋朝,人们也变得越来越悲观消极,这或许也是他们青睐于梅兰竹菊此类高雅清冷事物的原因。在几次耻辱后,赵宋王朝被逐出中原,南渡另立。

数百年过后,今人更应理智全面看待

虽然封建王朝早已覆灭,但我们还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借鉴当时的政策措施,防止悲剧重演。

1、宽厚政治的典范

一个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如何处理与开国功臣的关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以勾践、刘邦、朱元璋为代表的一批人将功臣一网打尽,永绝后患。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范蠡便辞官远走;刘邦根基稳定下来后便杀掉韩信、彭越等人;周亚夫领兵平定叛乱,叱咤风云,最终被景帝怀疑,削其爵位,落得个绝食死于狱中的下场;朱元璋谋划“胡惟庸谋反案”和“蓝玉党案”,将开国功臣一网打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过如此。

以赵匡胤为代表的少数君主避免开国之初的血雨腥风,把暗流涌动的政治考量处理得一团和气。他趁着酒兴软硬兼施,三言两语便让石守信等人主动放弃兵权,不用付出血的代价便解决了萦绕在每个开国之君心中的问题,营造了政治宽厚的典范。

总结: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乱世,经历了五代十国这种有兵就能称王的年代,却还能用智慧拉拢文人集团,以极高的政治天赋利用杯酒释兵权来化解困扰了中央几百年的问题,有效避免了大规模内乱和冲突。宋太祖不杀功臣,不杀前朝帝王,不杀南方小国的降君,不杀言官和士大夫。他心地善良,不好血腥,不嗜杀戮。人们把他和秦皇、汉武、唐宗并称,也表明了对他功绩的肯定。

参考内容来源《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治,地方,中央集权,宋太祖,帝王,赵匡胤,一代,将领,才能,改革,观点评论,石守信,兵权,宋太祖,赵匡胤,藩镇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地方,中央集权,宋太祖,帝王,赵匡胤,一代,将领,才能,改革,观点评论,石守信,兵权,宋太祖,赵匡胤,藩镇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地方,中央集权,宋太祖,帝王,赵匡胤,一代,将领,才能,改革,观点评论,石守信,兵权,宋太祖,赵匡胤,藩镇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