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北宋“澶渊之盟”,到底是不是亏本买卖,120年后才真正见分晓

北宋“澶渊之盟”,到底是不是亏本买卖,120年后才真正见分晓

宋朝很有意思,喜欢和对手签条约,北宋和辽国签订了一个《澶渊之盟》,南宋和金国签了一个《绍兴和议》。

很可惜,老赵家的人,都没有明白一个道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永远也别想得到。两个条约,看似跨越百年,其实是一种因果循环。

对于澶渊之盟,历来都有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认为,这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每年要给金国30万的绢和银,而且是没有期限的,大宋不倒,赔款不止,比西方列强还“列强”。

有这个想法,非常正常,毕竟,大清国的各种对外花式赔款,已经深深地刺痛了国人的心,但凡说到“赔款”,都会拨动我们敏感的神经。

一种声音认为,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虽然大宋每年要给金国30万的绢和银,但是,通过宋辽两国贸易,大宋朝每年赚得盆满钵满,这点小钱,九牛一毛,划算。

另外,宋辽两国交战了20多年,大宋每年在军费上的投入,就高达3000万两银子,拿出来30万,省去了3000万,怎么算都是一笔好买卖。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没有错。

第一种,算的是“面子账”,只要给别人赔款,就是栽了面子,就是怂。

第二种,算的是“经济账”,拿出30万的成本,省下3000万的费用,另外每年还能从两国贸易中获得巨大的税收收入,绝对物超所值。

其实,还有一种账,他们没有算,那就是“长远账”。

澶渊之盟,短期看,非常有效果,对于宋辽两国来说是“双赢”,双方都得以休养生息,保持了120年的和平。

但是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的成功,让北宋的皇帝们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用钱开路”,到了南宋赵构这里,依然是这种思路,能用钱解决的,绝不和你瞎吵吵。

“绍兴合议”,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得以完成的。那才是真正的丧权辱国,淮河以北的大片领土,都割让给了金国。

相比之下,澶渊之盟,还是一个相对比较对等的协议,如果仔细的了解了它的产生过程,也许,你会对它有新的看法。

萧太后“以战促和”,宋真宗“御驾亲征”

宋辽交战,所争夺的核心地区,就是幽云十六州。

这个地区,是中原的门户,谁占领了这个地方,就相当于一屁股坐到了中原的大门口,伸伸腿就走进我大中原里了。可惜,在五代十国的时候,被石敬瑭这个憨货,拱手送给了辽国。

后周柴荣在位的时候,曾经带兵北伐,收复了瓦桥关南部的十个县,改名为“雄州”。瓦桥关,就是今天的雄县,或者说,就是今天的雄安新区。

对于丢失的“关南地区”,辽国是心心念念,始终不忘。

1004年,辽国的萧太后和儿子辽圣宗,亲自带着20万大军,出兵北宋,目的,就是为了讨回关南地区。

他们一路攻城拔寨,大军不断向南推进,很快就到达了黄河北岸的澶渊,就是今天的濮阳。

黄河南岸,就是北宋的都城开封,只要辽国军队过了黄河,北宋就岌岌可危了。

面对辽国的凌厉攻势,这一仗该怎么打,朝廷内部有不同意见。以王钦若为首的,主张迁都,避开辽国的锋芒,把都城迁到南方去;以寇准和杨延昭为首的,主张全力迎敌。

杨延昭认为,辽国孤军深入北宋腹地,派出一部分兵力断了他的后路,然后再把他包成饺子,一口吞掉,趁机收复整个幽云十六州,应该不成问题。

寇准更激进,他极力鼓动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当年太宗皇帝就是亲自带兵北伐,你也要学学你老子的这种精神”。

最终,宋真宗下定决心,亲自来到澶渊城。皇帝的出现,果然鼓舞了士气,宋朝将士甚至用弓弩,射杀了辽国领兵大将萧挞凛。

至此,宋辽两国呈胶着状态,势均力敌,但是,北宋拥有主场优势,辽国客场作战,战线拉得太长,其实是有很大危险的。

萧太后心里也非常明白,他本来就不是打算来灭了北宋的,他就是想给北宋一巴掌,然后问他:“服不服,服了我们就讲和”。

但是,现在事态已经明显发生变化,似乎不在萧太后的掌控之下了,于是,他决定提前讲和,派出北宋降将王继忠,到澶渊城内进行讲和。

原本,寇准是坚决不同意讲和的,但是,宋真宗这个败家玩意儿,从小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在澶渊城里待了几天,腿肚子早就发软了。

现在一看有讲和的机会,立马就同意了,他派出心腹曹利用到辽军中进行讲和。

临行前,曹利用问宋真宗:“底线是什么?”,宋真宗说:“契丹人南下,不是图财,就是谋得,土地是祖宗留下的,说什么都不能丢,可以给他们钱,只要不超过100万两,都可以”。

曹利用刚走出房间,就被寇准给拦下了,寇准对曹利用放了一句狠话:“虽然皇上答应可以赔100万两,但是,我告诉你,绝对不能超过30万两,否则,我也可以要了你的小命”。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宋辽两国达成如下协议:一、宋辽两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皇帝,谁年龄大,谁就是兄。

二、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瀛、莫二州),双方撤兵。两国边境,保持现有状态,不得加盖城池。

三、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双方谈判完成后,曹利用回去复命,宋真宗问他赔了多少款,他伸出三根手指头,宋真宗还以为赔了300万,急的都跳起来了,曹利用赶紧说:“是30万”。

宋真宗哈哈大笑:“这么便宜,好,你干得很好,重重有赏”。

这个数字,对于宋真宗来说,确实不值一提,因为北宋一年的财政收入,高达1亿两银子,30万,在宋真宗眼里,不过是买几身衣服的钱。

条约签订后,双方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从此以后,两国之间再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长达120年之久。

澶渊之盟是利是弊,要算“四笔账”

澶渊之盟,签的到底值不值,我们得算算四笔账。

第一,民生账。

澶渊之盟,为大宋带来最直观的效果,就是“和平”。

边境再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东京汴梁,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人口成倍的增长,税收不断提高,国家富得流油。

因此,从民生的角度来讲,澶渊之盟的签订,是非常值的。

第二,经济账。

前面我们讲过,宋辽交战,大宋每年的军费开支在3000万两银子,现在以区区30万的绢和银,就可以省掉这笔费用。

当然,不可能是全部省掉,因为北宋在全国布置了超过100万的禁军,养这些禁军,也是要不少钱的。

我们要算的经济账,主要是“榷场”带来的收入。

榷场,可不是自由贸易市场,他是一个完全的官方垄断的交易市场。交易的种类,数量,时间,地点,都是由官方一手指定的,官方就是“硬赚差价”,当然,这种差价,是以税收的形式出现的。

垄断,就是暴利,当时北宋最缺的就是战马,牲畜,皮毛,辽国最喜欢的,就是中原的瓷器,茶叶,丝绸。

当时的榷场商人,就和80年代的倒爷一样,你得有本事弄到批文才行,有了批文,不愁没有买家。

通过榷场,北宋赚的是盆满钵满,每年那区区30万绢和银,简直不值一提。

当然,后来辽国人不地道,弄了大量的铁钱代替铜板,又生生地从北宋削走了大量的财富,北宋也不敢放个屁。

三、面子账。

按照我们现在的历史观,北宋是中原王朝的正统,契丹是北方蛮夷,现在两国居然要平起平坐,还称兄论弟,这是不可想象的。

尤其是,我中原正统,居然还要给北方蛮夷赔款,而且年复一年,毫无期限的那种。就算是还月供,最高也就30年,就算是庚子赔款,那也只有39年。

这种无期限的赔款,金额虽然不大,但是侮辱性极强。

更何况,当时北宋并不算处于劣势,双方顶多是打个平手,这和清朝被动挨打,被迫割地赔款,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因此,从面子上讲,澶渊之盟,签的真是不应该。

四、长远账。

把历史的维度拉大,我们再来看这件事,就会发现,澶渊之盟,简直就是北宋灭亡的开始,甚至,是整个宋朝“雄不起来”的根源。

第一,宋朝养成了用钱开路的习惯,甚至在对付西夏的时候,也是主动讲和,但是,西夏没有契丹那么好的信用,三番五次的背叛,搞的北宋非常头疼。

因此,北宋常年在西北安排重兵,有名的“种家军”,就是常年在西北防御。

第二,长达120年的和平,让宋朝武备松弛。本来宋朝就是重文轻武,这下,更有理由来打击武将了:“你都没活干了,还牛什么牛,说不定哪天就下岗了”。

可以说,靖康之耻,从签订澶渊之盟那天起,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南宋偏安一隅,也与澶渊之盟有莫大的关系。

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澶渊之盟,真不应该签。

我国春秋时期有一部兵书,叫《司马法》,上面写道: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尤其是第二句话,简直就是老祖宗对北宋跨越时空的教育,可惜,安逸的生活,早就让他们把兵书给扔到了爪哇国。

澶渊之盟,真的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历史百小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地区,辽国,寇准,曹利用,宋真宗,澶渊之盟,皇帝,赔款,金国签,买卖,观点评论,辽国,宋真宗,澶渊之盟,宋辽,北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区,辽国,寇准,曹利用,宋真宗,澶渊之盟,皇帝,赔款,金国签,买卖,观点评论,辽国,宋真宗,澶渊之盟,宋辽,北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区,辽国,寇准,曹利用,宋真宗,澶渊之盟,皇帝,赔款,金国签,买卖,观点评论,辽国,宋真宗,澶渊之盟,宋辽,北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