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20块祖母绿、91块石榴子红宝石的大碌带,重大礼仪活动时皇帝所使用的玉脊圭、皇后着常服时佩戴的饰品霞帔坠……备受关注的“万历那年——明十三陵万历文物特展”,昨天在上海闵行区博物馆拉开帷幕。徜徉展厅,以万历帝后的冠冕服带、陪葬明器、宫廷用具、青瓷书画、金银货币等为主体的116套(件)珍贵文物,向人们展示精美庄重的宫廷技艺和大气恢弘的皇家气度,呈现明晚期社会文化的千姿百态,以及在大航海时代背景下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贸易往来。
万历皇帝生前有饮酒的习惯
明万历年间,前期欣欣向荣而后归于沉寂,充满矛盾与争议。万历皇帝朱翊钧执政的48年间,有一段时间勤于政务,发动“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后荒于政事,罢朝近30年。位于北京大峪山东麓的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安葬着神宗朱翊钧及其皇后。这是整个明朝修建周期最长、最费钱的皇陵,也是当下唯一经过考古挖掘的明帝王陵,陪葬的物品极为奢华丰富。
此次亮相上海的展品多数出土自定陵,仅国家一级文物就有19件。走进特展,迎面第一件展品是硕大的“青花云龙纹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万年灯’或‘长明灯’。出土时缸内有5到6厘米厚的凝固蜂蜡,有燃烧过的痕迹。”闵行区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徐迪介绍,在当时,烧造大件瓷器极为困难,一个御窑厂一年大概只能制作三个。这件青花云龙纹缸的口径和高度达70厘米,腹部饰云龙纹,为二龙赶珠的图案,颈部有款:“大明嘉靖年制”。
展厅中央,万历皇帝所用的束带——大碌带很是吸引眼球。这条束带用料珍贵,镶嵌20颗祖母绿,91颗红宝石,还有珍珠。其中,体积最大、价值最高的是祖母绿。据记载,明朝时有一名官吏手持祖母绿一颗,富商想要以500金购之,对方觉得价低不卖,可见该宝石之珍贵。到目前为止,此种款式的束带,仅发现一条,据推测是万历皇帝在重大场合时佩戴。
万历皇帝以酗酒而闻名,从本次展出的金爵、鎏金执壶等诸多酒器,可以看出他生前有饮酒的习惯。事实上,文献记载他“每餐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在朱翊钧的少年时期,首辅张居正就曾以《酒诰篇》劝告。而此次亮相的鎏金“尚冠上用”单柄罐可能是万历皇帝生前煎药用的药罐,印证其一生体弱多病,经常服药。这件单柄罐出自神宗棺内,器物的表面有磕碰和磨损痕迹,使用痕迹明显,木柄黑光发亮,可能是经长期烟熏所致。
明朝已经出现真正的香皂
万历年间,政治逐渐走向衰落,而社会、经济与文化则截然相反:社会生活纷呈,商品经济蓬勃,文化艺术兴盛,展现的图景错综复杂。单以明代金银首饰为例,在类型和样式上大量增加,名称和插戴方式也越加细化。就连小小的发簪,也不乏装点,有的在簪首镶嵌宝石以作装饰,有的则运用焊接、掐丝、镶嵌等多种工艺,制作精细复杂。此次展出的一件宝石金簪属于孝端皇后,上面镶嵌了一个“寿”字,体现了明朝人的追求以及审美趣味。据透露,中晚明以来形成了喜欢吉祥的世风,建筑、家具、服装、工艺品上,常以吉祥图案或文字作为装饰。
一件鎏金皂盒,证明明朝已经出现了真正的香皂,且是当时大户人家的洗浴用品。明代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里记录了香皂具体的制作方法:“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
万历中期始,中国与南洋和西方各国的瓷器贸易进入新的阶段。随着海外市场的开放,中国瓷器被葡萄牙、荷兰的商船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受到欧洲社会的追捧与争相收藏。瓷器成为当时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区最受欢迎的手工艺品之一。展线末端呈现的一批瓷器,出水自明代沉船“南澳一号”。这是隆庆开海至万历中期的外贸商船,其出水的瓷器不仅是明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的代表,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与贸易交流的重要物证。而明代的文学、戏曲、天文历法等亦成绩不俗,诞生了《西游记》《牡丹亭》等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