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对外的无能是历史上明确记载的,尤其对胡人的软弱更是造成宋朝被欺压的命运,可是对于这样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宋却一直忍辱求全不断以金银珠宝、土地、乃至皇室女眷来满足胡人无理的要求。直到金人完颜亮定都燕京后,长期在金国被俘虏的仁人志士才开始了反抗。而大文豪辛弃疾也在这个时候弃笔从戎加入了军队,开始了戎马生涯。
那个时候辛弃疾才22岁,却有着极高的爱国情怀,满腔热血只为报国杀敌的志向让人敬佩不已。提起辛弃疾我们就能想到他写的诗词,却不曾想他在领兵作战方面也有很强的造诣。和其他诗人不同,他的文章看不到什么小桥流水人家、更没有花前月下的爱恨纠葛。唯一有的只有壮士豪迈的氤氲气血和气壮山河的肺腑之言,一曲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让人看出他的戎马生活。
所以辛弃疾在我们的心目中文学造诣的能力远远高出了军事才能,其实则不然,他的军事才能和文学一样登峰至极。在他率领的50名骑兵下,就曾从5万个金人手中活捉过张安国。还有传闻说,朝廷的叛贼赖政国就死在了他的手里。如果不是因为时下朝廷的原因,我想历史上又能多出一个这样的军事奇才,只可惜没得到朝廷的重用,空有一腔爱国热血,空有一身好本领也没有施展的余地。
不过辛弃疾在带兵打仗时曾出现地域黑的情况,他不招吴人也就是当今苏杭一带的人,今浙江附近。当时宋朝衣冠南渡后,需要在南方大量征集兵力,通过南方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辛弃疾对他们并不满意,主要是南方人的战斗力不强,没有北方的那股力量。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距呢?其实和南北方生活差异有关。
南方人的生活相对北方而言比较的安逸,这是由于南方战乱比较少、且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富足,百姓安居乐业不会因为战争的事而牵肠挂肚,男耕女织男人们的体力活也以耕地砍柴为主。况且当兵可能面临着生死忧患,拿到的响粮甚至没有砍柴高,有时候当兵并不是纯出于自我所愿,大都是被逼无奈。有的人是因为走投无路,而大多数年轻人都是被南宋政府给强行抓过去的。所以他们既没有打仗的意识,也没有强壮的身体素质,这样的人到战场上战斗力弱也可想而知。
相反,对于北方来说就不一样了。北方有什么?大漠、长城、胡马,而他们的主要敌人就是自己的邻居胡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北方人生下来就有一种忧患意识,而那边的年轻人也大都征兵入伍有着很强的身体素质。这也是辛弃疾地域黑的原因,仔细一想也有这个道理,尤其是经济条件对人们的影响。不过江浙一带人也并不像辛弃疾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早知道戚继光手里带出的那里的人各个都是战场上的豪杰呢!
参考文献:《洺水集·丙子轮对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