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品级不似清朝。借用《康熙王朝》中康熙欲用兵部侍郎的官职去收买伍六一时,孝庄对康熙说的一句话:“三品官,多如牛毛,在这个京城你扔块石头,都能砸中个红顶子”,在清朝三品官根本就不是啥高官,顶多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一品、二品在清朝的京城中可谓是十分常见,六部侍郎是二品,翰林院掌院学士是二品,六部尚书是一品,九门提督是一品,协办大学士是一品,领侍卫内大臣是一品,掌卫事大臣是一品。
而且,在乾隆十六年,清朝还有了一个跃居一品的品级,那就是超品,乾隆之后,皇族爵位中上至亲王,下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异姓爵位上至公爵,下至伯爵皆为“超品”。因此,可以这么说,在清朝,一品、二品官就是一个“烂大街”的品级,远不如隋唐时期,那样的“值钱”。
唐朝品级的“值钱”是公认的,这点从在唐代宗大历二年之前,中书令、侍中这两个中书省、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都是正三品就可以看得出来,要知道这两个头头可是真正的宰相,可不是“位同宰相”,《新唐书.百官志》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想想看连作为天然宰相的中书令、侍中都是正三品,由此可知,唐朝品级的珍贵。
那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唐朝要把宰相的品级压到如此之低呢?
这里个人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主要原因是唐朝的皇帝为了压制相权,不让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等这些天然宰相的权势超过皇权,及威胁到皇权。正如《新唐书.百官志》所言:“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因他们的权力太大,皇帝显然不会让他们的品级太高,如果他们的权力、品级都一样高的话,那将无人可制约他们,因此为了压制他们,自然也就不能将他们的品级抬得太高。
那又有人说,为何就一定要将他们压制在三品,二品就不行吗?其实原因很简单,《新唐书.百官志》载:“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因为在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曾担任的尚书令是二品,因此作为本就深受忌惮的宰相,他们自然是不敢再去跃居李世民之上,而且之后的皇帝也断然是不敢让这些宰相去跃居李世民之上的,如此宰相的品级基本也就固定在三品。
当然,在唐代宗大历二年之后,中书令、侍中虽被提为二品,但却是由实职变成虚职,代宗之后,皇帝多以“两省长官位高权重故,不常除拜”的理由不常设,之后更是多用以藩镇武将加衔,不预政事,是为真正的虚衔。因此,作为虚衔,再加上唐末皇权旁落,也就无人再去在乎臣子能否超过李世民的行为。
第二、次要原因是唐朝多将一品、二品作为虚衔来用,也就是用于加封,同时亦有虽设但却不赋予臣子的官职。如尚书令,它虽名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但因李世民曾担负过这个职务,所以之后虽设,但却无人再敢担任这个官职,因此虽设但却不会拿去授予臣子。再如尚书左右仆射,他原为尚书令的佐官,后来因无人敢担任尚书令,遂成为尚书省实际的最高长官,但是不久亦被虚衔化,《新唐书.百官志》载:“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也就是说如果担任尚书左右仆射的人没有被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职,他就不会是宰相,如此于虚衔无疑。
因此,既然唐朝多将一品、二品官虚衔化,或不授,那作为宰相之职自然是不能将他划到二品以上的,不然如果都将宰相之职虚衔化,那试问谁来替朝廷统领百官,总理朝政呢?
如此,综上所述,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狄仁杰身为宰相,但品级却只有三品啦!因为在唐朝三品已是职事官所能做到的最高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