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是古代诗人杜甫所写下的《兵车行》长诗中的两句,这首诗写尽了古代士兵们的无奈的凄怆,参战双方的将领领兵布阵,成千上万的士兵性命只是史书上的一个概略的数字。
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从来都极为残酷,无数经典战役的将领名垂青史,为后人津津乐道,然而战场上的士兵却常常“野死不葬乌可食”。
但是历史上也不乏爱惜士兵生命的将领,唐玄宗在位期间,到了晚年好大喜功,下令让王忠嗣攻打吐蕃石堡城,但是王忠嗣认为石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吐蕃在当时以举国之力在防守,如果轻举妄动的话,反而受制于人,将士也会因此伤亡惨重,所以不应该现在攻打石堡城。但是唐玄宗却偏不信邪,改派董延光率军进攻,果然没能按时攻下石堡城。
▲石堡城遗址
01
王忠嗣,善于领军打仗,骁勇善战,一度深得唐玄宗信任,在他权势最大的时候担任了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四镇节度使。
可以说唐王朝有三分之一的武装力量都为他所掌控,王忠嗣虽然善战,但并不好战。他并不愿意在已经确保边疆安全的时候,轻易发动战事。
而石堡城有三面悬崖,只有一条小路可以直通崖顶,如果双方开战,那么吐蕃只需要很少的人守卫,便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于唐军而言,形势极为不利,很可能会伤亡惨重。而当时石堡城对于唐军并没有那么重要的战略意义,花费如此沉重的代价夺取石堡城得不偿失。
▲王忠嗣画像
作为将领,王忠嗣可说是手握无数士兵的生死,他对于唐玄宗的质问这样回答:“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至此唐玄宗对王忠嗣非常不满,后来王忠嗣又多次上书称安禄山会造反,宰相李林甫非常忌惮王忠嗣,对他多番诬陷,后来如果不是哥舒翰求情,唐玄宗就准备将王忠嗣处以极刑,但是王忠嗣没过多久就郁郁而亡。
王忠嗣死后,唐玄宗依然对石堡城念念不忘,于是他派遣哥舒翰强攻石堡城,哥舒翰欣然领命。
02
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哥舒翰带领着六万三千人的大军直攻石堡城。据《洮州厅志》记载,石堡城“半在山上,下临洮水,三面险绝,石壁峭立,惟西南一径可通”。
吐蕃守军对于这一场战争已经做好准备,他们储存了足够的粮食,饮水和武器。唐朝大军的数万人在这种地形下没有什么太大作用,每次只能派出几百人的小队进行强攻。
这种强攻对唐朝士兵来说无异于送死,而且死得毫无价值。
▲唐朝士兵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唐军对石堡城的进攻毫无进展。哥舒翰大为焦躁,要将攻城先锋官高秀岩、张守瑜斩首以儆效尤,但两位副将立下军令状一定在三天内攻下石堡城。最终唐军以不计代价,不计伤亡的惨烈方式攻下了石堡城。
哥舒翰与王忠嗣不同,此惨重的伤亡并未激起他的愧疚之心。哥舒翰对这场胜利非常满意,他下令让人雕刻了一块石碑树立在石堡城边。这块石碑跟常见的石碑完全不同,外形是极为罕见的八棱柱形,就像一个圆柱体,但是有八个面,每一面上有五行碑文,每行碑文为三十六字。
这些碑文详细地描述了唐军攻克石堡城的“丰功伟绩”。
▲哥舒翰立下的八棱碑
03
时间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丰功伟业就停下转动,往日的军事要塞在时光中变为废墟,岁月流转,千年转瞬即逝。哥舒翰立在石堡城旁边的石碑也在风雨中倾倒,不知所踪。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一位叫做周肇南的农民无意中挖出了这块唐朝的八棱石碑,当地人并不知道这块石碑的来历与价值,只是它的形状可以做农具,所以这块八棱石碑成了农村打麦场的碌碡。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一名叫做劳塞尔的美国传教士无意发现了这个碌
碡
,这个碌碡上密密麻麻的碑文,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劳塞尔意识到这块石碑的珍贵,于是将其偷运回美国。这块石碑就是有名的“石堡战楼颂碑”。
▲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
如今这块石碑是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据说该博物馆对这块石碑视若珍宝,曾经考古学家们以一次一千美元的代价拓印石碑,后来连这种行为也被禁止了。
结语
关于石城堡之战,其实还有很多争议,最多的就是关于唐军损伤人数和吐蕃的守军人数之争,以及唐军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获取这次战争的胜利是否值得。事到如今,这场战役似乎留下的意义,仅仅是君王身后骂名,实在可叹。
参考资料:
《兵车行》
《洮州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