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是宋神宗为了改变北宋内忧外患的局面,启用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所进行的一场政治改革。这场全面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开始,在宋神宗驾崩后一度终止,在绍圣元年(1094),章惇执政后又得到重启。然而章惇和王安石不一样的是,他虽然扛过了同僚的责难,却被自己效忠的帝国列为奸臣,一生所行饱受争议,章惇的功过究竟如何呢?
一、内忧外患,官途沉浮
“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神慕王安石已久,“慨然兴大有为之志”的宋神宗一登基,就迫不及待与偶像晤面,畅谈一番后,宋神宗对王安石的变法之策深入了解,认为王安石果然是能与自己成就大业的股肱,王安石亦被年轻帝王的宏伟志向所折服,君臣二人约定全面变法,企图再造一个强盛的大宋。
宋神宗并不是心血来潮想要变法,交到他手上的宋王朝早已不复宋太祖赵匡胤开创的那般强盛,此时的宋王朝内部有三冗:冗员、冗兵、冗费,且由于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农民起义不断;外部则战事不断,经常战败的大宋又不得不通过交纳“岁币”来保证边疆安定。作为一名有志之君,宋神宗自然想要消除内外困顿的局面,取得汉武唐宗那般的成就。
熙宁二年(1069),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首先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颁行新法。也是在这一年,屡遭弹劾攻击的章惇得到变法派之一的李承之推荐,得以面见王安石,“安石大喜,恨得之晚”。就这样,章惇成为了变法派的一员,并在之后逐步成长为了“王安石变法”的拥护者和继承人。
章惇在未出仕前就已经十分著名了,出身官宦世家的他并不缺做官的机会,况且他还博学善文,才识超人,这样的人才必然能在未来位列三公九卿吧。虽然含着金汤匙,但章惇的内心是孤傲的,他敢委敕而出,就是因为族侄章衡考中状元而自己耻出其下;哪怕成为宰相,他禁止别人谋私,亦不为自己谋私,“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因为孤傲,章惇受到打压,以至于蹉跎十年。
二、得入核心,党争风波
因为“辄丢敕诰於廷”,章惇十年郁郁不得志,哪怕得到大佬欧阳修的赏识,也依然遭到攻击,难有作为,这让满腹经纶的章惇如何接受?正是王安石掀起的变法狂风,让刚踏入而立之年的章惇看到了希望,他希望宋王朝能够凭借这场变法国家富强,但更多的是他知道自己等到了封侯拜相的机会。
“置制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变法的起点,也是章惇的起点,这个机构凌驾于于三司之上,中书及门下皆不得过问,就是为了变法的顺利进行,章惇被任命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殿校理、中书检正,一下子成为变法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为了确保变法顺利进行,章惇先后被拜为两湖察访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三司使、荆南知府等,在地方上做出不少贡献。
然而王安石等人的变法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首先“叛变”的是枢密使陈升之,他由王安石推荐为宰相,本是共商如何推行变法,可陈升之在改任宰相之后﹐以耻言财利为借口,拒绝与王安石为伍。同时,王安石变法受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强烈反对,并逐步演变为党争,新法也不再是利国利民的工具,反而成为新旧党及各派系倾轧的武器。
变法派被守旧派批评为“小人”,并不是没有缘由的,比起司马光、苏轼、韩琦等高风亮节的贤者,变法派骨干等人在为人处世上有诸多问题,比如吕惠卿,贪恋权位的他甚至与恩师王安石相争;还有邓绾,墙头草一个,王安石遭罢后依附吕惠卿,等到王安石复相,为了掩盖自己劣迹,又劾吕惠卿、章惇以谀奉王安石。变法派内部不齐,又遭到守旧派的责难,这样看来变法失败可以说是必然了。
三、旧党兴衰,荣登宰执
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带着遗憾离世,自知时日无多的司马光在宣仁太后的支持下全面废除新法,此举也让守旧派内部发生激烈矛盾,守旧派分为蜀、洛、朔三党,互相倾轧不说,还疯狂撕咬变法派以及反对完全废除新法的部分守旧派成员。宣仁太后垂帘的八年中,章惇不仅一贬再贬,还被斥为“三奸”。
如果说宋神宗和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是为了宋王朝的延续,那么宣仁太后支持的元祐更化就是毫无建树的意气之争了,在守旧派的簇拥下,宣仁太后似乎沉浸在“女中尧舜”的美梦中,到了宋哲宗十七岁该还政的时候,她依然不愿醒来,守旧派也乐于如此,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之言,殊不知宋哲宗处处隐忍的背后,是孤掷一注的狂怒。
元祐八年(1093),压在宋哲宗头上的太后崩逝,宋哲宗开始全面报复守旧派成员,并在见都没见过章惇的情况下,直接复启他为相,着手恢复新法。元祐元年(1086)到元祐八年(1093),章惇经历了太多委屈,他同司马光争论新法不可全部废除,旧党辩论失败,但接连攻击他,哪怕因父去世守丧,章惇仍然受到攻击,于是当他荣登宰执之日,便是疯狂报复之时。
掌握权力的章惇大肆罢免旧党,株连甚众,就连已经死去的司马光等人也没有放过,他还主张剥夺司马光的追封并掘墓鞭尸,建议将流放的旧党大臣全部杀死。章惇这些举动可以说是颇对宋哲宗胃口,毕竟他也是敢说自己祖母宣仁太后是“老奸擅国”之人,因此两人联手宣判了旧党政治上的死刑。
四、重启新法,最后荣光
完成了对朝廷的清洗后,章惇开始逐步恢复王安石新法,并对之前的弊政做出改良,虽然有意气之争,但章惇对旧党的一些好的做法予以保留,“其间有元丰所无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不过章惇执政的重心依旧在党争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得势的变法派用同样的手段对付守旧派,使得朝无安宁。
在章惇独相七年时间内,君臣相辅相成,与大部分宋臣畏战,“每献岁币乞和”不同,章惇主张更强势的军事姿态,在他的影响下,宋哲宗频频对西夏用兵。当时镇守西夏和宋边疆的是章惇族人章楶,章惇支持对西夏战事,可不是给族人刷战功的,而是章楶本身就有两把刷子,章惇也需要通过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提高自己的威望。
面对收了土地和岁币后还敢屡次侵边的西夏,章楶进献“浅攻挠耕”之策,在宋哲宗和章惇的支持下,大宋边军屡次取得对西夏大胜,“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此外,章惇还支持出兵攻打吐蕃,“同献议复故地”,宋军陆续收复洮州,攻下青唐以为鄯州、邈川以为湟州。
随着宋哲宗英年早逝,章惇的处境又艰难了起来,加上他曾力阻端王赵佶为帝,注定了他不会有好下场。元符三年(1100),在台谏官员的疯狂攻击下,章惇再度经历一贬再贬故事,年过古稀的他难以抵抗贬谪之苦,在贬所逝世,而章惇去世的二十三年后,北宋果然亡于他反对的宋徽宗之手。
章惇的才干比起王安石来说丝毫不差,他虽然是王安石变法的鼎力支持者,但比起恩公王安石,他少了一分执拗,比起改革派同僚,他少了一些对权势的热爱,但他却饱受非议,甚至一度背负更难听的骂名。章惇为相,使得宋军边境转危为安,改良新法促进农业发展,所建州县降服蛮夷,不到十年便使宋王朝一新,堪称大才,然而章惇的政敌们不仅视而不见,还称呼其为“小人”,何其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