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宋徽宗、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的北宋王朝亡国。
同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南逃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偏居一隅的南宋王朝。
此后,南宋与金国相互存在一百余年,互有胜负,但谁也没有绝对实力彻底消灭对方。
回顾靖康之耻后,南宋与金国的战争大致有以下几场:
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二月,金兵攻下徐州,由泗州渡过淮河,南宋大将刘光世率军迎敌,扬州失守,赵构先逃到镇江,再逃到杭州,将杭州改为临安府,定为“行在”。
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十月开始,持续九个月的金兵南侵进逼,长江防线被突破,攻占建康。赵构再次从杭州逃奔越州(今绍兴),金兵攻占杭州,纵火三天三夜,烧杀抢掠。在金兀术的狂追猛打下,赵构一路逃窜,从越州到明州(今宁波),最后从明州入海,这才让金兵无法渡海而撤退。幸亏在镇江附近的黄天荡,韩世忠英勇围敌,金兵被包围四十八天才突围逃去。在金兵北退的同时,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在陕西发动了富平之战,有效的牵制了金兵,起到了缓和东南危急形势的作用。
1138年,南宋绍兴八年,赵构从建康返回临安,颁布了《移跸临安府手诏》,诏书中也从不敢称临安为京师。此时经过十二年零两个月的战争,宋金双方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由于金兵的野蛮烧杀抢掠,北方百姓的奋起反抗,以及岳飞等优秀将领的出现,宋金的形势发生了变化,金的力量相对削弱,而宋则逐渐强大起来。
在军事上很难速战速决取得更大成果的情况下,金国改变对策,一方面扶持刘豫的伪齐傀儡政权,一方面对东南采取守势,对西北采取攻势,打算由陕西进入四川后,顺长江而下,实现对南宋的迂回大包围,与此同时密谋从南宋内部突破堡垒消灭主战派,如放回内奸秦桧。
不过,除了秦桧能发挥作用外,西北战场金国三次进攻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都失利,两次进攻仙人关(今陕西凤翔西南)仍然无果。而刘豫的傀儡政权难以安抚人心,北方各地起义此起彼伏,日益壮大,只得废掉刘豫。
1142年,南宋绍兴十二年二月,在岳飞被害的同时,赵构、秦桧与金国签订了和约,史称“绍兴和议”。
此后,从“绍兴和议”一直到金朝灭亡,宋金双方的对峙九十一年,尽管也曾发生过三次比较大的战争,但谁也没有足够的力量一举消灭对方。双方呈现胶着状态,出现马拉松式的持久战。
这三次比较大的战争,分别是: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被虞允文大败于采石江中,完颜亮被部下所杀;1163年(隆兴元年),老将张浚北伐,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境内)与金军鏖战,宋军大败,宋金签订“隆兴和议”;1260年(开禧二年),韩侂胄趁着蒙古连年攻金的大好时机,兴师北伐,可惜不幸战败,韩侂胄被杀,双方再签订“嘉定和议”。“嘉定和议”以后,双方重归于好,并保持了9年左右和平相处时期。
宋金战争的“乍和乍战”,是双方造成的。
在金国,建国伊始时,君臣上下比较融洽,统治相当稳固,,军队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而且任人唯贤,及时论功行赏,但是随着领土的扩大,金国的统治者丧失清醒的头脑,没有认识到自己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具有局限性,同时对被统治的契丹等族进行压迫,造成内部出现混乱,骚乱时有发生。
而宋朝,尽管南宋版图只有北宋的三分之二,人力、物力、财力比较雄厚,具备了长期战争的物质基础。面对金国的侵略,汉族同仇敌忾,齐心反抗,宋军得到了百姓的大力支持。不仅一般人民冒死支援宋军,而且还有个别农民起义领袖派兵去拱卫首都,保卫皇帝。特别是北方沦陷区人民,依山结寨,自发组织武装,奋起抗金,不时扰乱金人的后方,牵制敌人兵马,使金国不能全力倾巢南下。
长期以来,我们一提起宋金关系,似乎整个宋金对峙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认为战争是宋金关系的主流。
其实,在整个宋金对峙时期,战争时间少、和平时间多,不是一刻不停地冲杀争斗,而是打打停停,以战促和,双方都希望“和好”的局面长期延续下去。也就是说宋金关系的主流是和平相处。
宣和七年(1125年)宋金战争爆发,到绍兴八年(1138年)双方议和,宋金战争持续了13年。这次议和仅仅保持了一年多的时间。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再次大举攻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再次同宋朝签订了“绍兴和议”,这次战争仅有一年多的时间。
“绍兴和议”以后,双方长期和平相处,直至金正隆六年(1161年)完颜亮发动攻宋战争为止,双方保持和好20多年。
金正隆六年(1161)八月,完颜亮大举攻宋,十月金世宗发动东京政变,自立为帝,十一月完颜亮被部下杀死。金世宗与宋朝议和,到了隆兴二年(1164年)双方签订了“隆兴和议”,这次战争只有3年多时间。
“隆兴和议”以后,双方和平相处,长期没有发生战争,和平相处的局面保持了42年之久。
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南宋韩侂胄发动北伐战争不久,双方便谋求议和,嘉定元年(1208年)双方又签订了“嘉定和议”。这次战争只有2年时间。
“嘉定和议”以后,双方重归于好,并保持了9年左右和平相处时期。
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四月,以南宋“岁币不至”为借口,再次发兵进攻宋朝。这次战争不甚激烈,但断断续续地持续了6年多。
正大元年(1224年)金哀宗继位,主动退兵,并派遣使者与宋通好。双方虽然没有正式签订和约,但保持和平共处7年多。
绍定五年(1233年),金军遣使赴宋请求借粮,宋出兵与蒙古夹击金人,宋金之间又打了两年仗。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与蒙古联合灭金,金国灭亡。
从以上时间脉络看,宋金关系的主流不是战,而是“和”,而且这种“和”的愿望是双方共同不懈努力的结果。
宋金双方为了保持“和好”关系,建立交聘制度。
每年正旦双方必须派遣外交使节互相祝贺,称“正旦使”;皇帝生辰,对方必须派遣使节祝贺,称“生辰使”;双方皇帝和皇太后逝世要派遣使节告诉对方,称“告哀使”;一方得到另一方皇帝或皇后逝世的消息以后,要派遣使节前往对方祭奠和吊慰,称“吊祭使”;一方派遣使节前来吊祭之后,另一方必须派遣使节进行答谢,称“报谢使”;皇帝或皇后逝世的一方还要将死去皇帝或皇太后的遗留物馈赠对方一部分,以使对方同样怀念,称“遗留使”;双方皇帝即位,也要派遣使节告诉对方,称“告即位使”;对方得知一方皇帝即位的消息以后,要派遣使节前往祝贺,称“贺即位使”等等。
双方使节频繁往来,加强了双方的互相了解,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双方的友谊,对保持双方和平相处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便是有局部战争,这些祝贺性的使节仍然照常派遣。
宋金双方为了保持和平相处的局面,都要求使节和臣民,一定要从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多做有利于双方“友好”之事,千万不要做不利于双方“友好”之事。对于那些说了一些不利于双方“和好”的话、做了一些不利于双方“和好”事的人,都严加惩处,目的就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愿意长期保持“和好”。
史载,宋孝宗不小心碰伤了一只眼睛。金朝派遣使者前来贺寿时,特献上一个千手千眼白玉观音做为寿礼,颇有戏弄之意。宋孝宗下令将这座千手千眼的白玉观音迎入径山,并邀请金朝使者一同前往。当他们到达径山寺的寺门时,寺院住持说了一偈云:“一手动时千手动,一眼观时千眼观。幸得太平无一事,何须做得许多般!”金朝使者听了这话,惭愧地低下了头。可见双方都愿意保持和平相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