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陈友谅战死鄱阳湖,为什么朱元璋在战后还会感到害怕?

陈友谅战死鄱阳湖,为什么朱元璋在战后还会感到害怕?

中国历史上每次朝代兴衰、皇位更替,都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从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华夏的始皇帝,到引兵入关强行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清太宗,都有着不可否认的雄才伟略。

但要说开国起点之低、过程之艰险,众所公认没有人能超过明太祖朱元璋。他从乞丐投奔红巾军起步,即使成为天下军阀之一也是狭缝中发展,几次被逼入绝境。

如果不是在鄱阳湖一战中,朱元璋以20万的疲惫之师,击垮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并让陈友谅战死沙场,可能历史就不是今天这样。

鄱阳湖之战本是朱元璋定鼎天下的关键之战,也是他最辉煌的战绩,这一战之后,朱元璋大势已成,成为天下之主只是时间问题,但他战胜后第一反应却并不是高兴,而是害怕,这是为何呢?

时间到了1360年后,朱元璋已经发展成了红巾军旗下势力最强大的一支军阀,虽然红巾军名义上的主人“小明王”还在军阀刘福通手中,但刘福通在北方屡战屡败,已经龟缩到了安丰,几乎成为朱元璋势力的附庸。

而此时,实力最强的其他两个军阀,汉王陈友谅和吴王张士诚也清楚意识到了朱元璋的威胁——特别是陈友谅,他江西的地盘在与朱元璋的拉锯战中,被侵蚀了不少,还有部下叛逃过去。

为此,陈友谅和张士诚达成了默契,他们要尽快覆灭朱元璋势力,然后决出南方的霸主,这样才能尽快北伐,以免让元朝残余力量缓过气来。

1363年,张士诚率先出手,但他并没有直接攻击朱元璋,而是派大军围困安丰。他知道,小明王就在安丰,如果朱元璋不来救,他就会失去红巾军这块招牌的合法性。

朱元璋不想去救,因为刘伯温已经帮他分析过形势,很明显这是一招“引蛇出洞”,一旦朱元璋率军出征,南方的陈友谅必然进犯,一旦南京失守(而且肯定会失守),朱元璋的大军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失去了核心根据地,一切野心都将成空。

但朱元璋又不得不救,虽然他根本没有把小明王当作自己的领导,但毕竟自起兵以来就打着红巾军的旗号,这是他推翻元朝的大义所在,对小明王见死不救,会对他的威信造成很大打击,这对于意在天下、目光长远的朱元璋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因此,朱元璋亲率大军,渡河解安丰之围。这一战打得并不艰难,虽然安丰被吴军攻破,但朱元璋成功救下了小明王。

不过这并非个好消息,朱元璋对如何安排小明王十分头疼,他将怒火倾泻到了张士诚的头上,不仅没有迅速回兵,反而开始继续攻打军事重镇庐州。

就连徐达都反对这个决定,毕竟本来安丰已经失守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回防南京,以免陈友谅乘虚而入,绝不应该一怒兴兵。

但朱元璋一意孤行,开始了对庐州的进攻,这或许是他起兵以来最大的一次战略决策错误,庐州久攻不下,而后方的陈友谅,已经举全国六十万大军,发起了对南昌的进攻。

南昌确实是一个要地,但远远不如南京重要,陈友谅掏空自己全部兵力,很明显是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朱元璋,但他却不顾大局去打南昌,这是为何?

前面说过,朱元璋侵占了陈友谅在江西的地盘,其中就包括南昌,当时的南昌守将望风投降,一直让陈友谅耿耿于怀。

他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自己喜欢背叛别人,但决不允许别人背叛自己。陈友谅背叛过自己的首领徐寿辉、兄弟赵普胜,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位置,但对于背叛他的人,却恨之入骨,因此,他一心想要拿回南昌,洗刷自己的耻辱。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南昌守军只有2万人,在陈友谅看来,可以一战而定,但如果不管他们,直接进攻南京,背后就始终有一个隐患。

因此,陈友谅也做出了他起兵以来最大的一次战略决策错误——南昌守将朱文正,将他的大军整整拖了近三个月。

远在庐州的朱元璋,得到陈友谅进犯的消息后,真的惊出一身冷汗,看到进攻目标是南昌,才稍稍松了一口气——至少还有一点缓冲的余地。

他也意识到自己进攻庐州是个很大的战略错误,现在对手也犯下一个战略错误,就看谁能先纠正这个错误——是朱元璋先回援还是陈友谅先攻破南昌。

按道理从庐州到南昌虽然有上千里,但南方水军发达,朱元璋想要回援,远远不需要两个多月,但他却不能立刻出发,因为军队刚刚在庐州经过了苦战,没有丝毫休整,此时回去,就是千里送人头。

他只能赌,赌自己的侄子兼干儿子朱文正能够守住南昌,不然陈友谅大军携破城之势进攻南京,他也回天乏力。

而陈友谅没有赌,至少他觉得自己不是在赌,而是坚信麾下的六十万大军,无坚不摧,破南昌而攻南京顺理成章。

但由于朱文正的横空出世,朱元璋赌赢了,这里就不再详细描述南昌守城的艰难,总之在城破之前,朱元璋带着休息了两个月的二十万大军,抵达了南昌城外的鄱阳湖——而且他还有时间封锁鄱阳湖的出口,想要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一死战。

二十万对六十万,这是一个悬殊的对比,而且朱元璋背后还有张士诚的威胁,按理说,他应该逼退陈友谅,先灭掉张士诚,再转头与陈友谅决战。为何老朱要主动封锁鄱阳湖,不顾一切要与陈友谅展开决战?

抓住机会与陈友谅进行决战,其实是朱元璋早就有过决策的。在老朱的分析中,张士诚是守成之犬,在自己与陈友谅开战时,绝对不会帮助陈友谅;但陈友谅却不同,他更具有进攻性,如果自己先与张士诚开打,那就和这次一次,陈友谅必然会从背后进攻。

因此,对朱元璋来说,不先解决陈友谅,就永远解决不了张士诚,永远都不会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而鄱阳湖的入口被封锁,陈友谅也失去了补给路线,如果不想突围逃走,他就只能堂堂正正地击败朱元璋。不管从面子上来考虑,还是从实力上来看,陈友谅当然不会选择突围,他也需要这样一个机会,一举击败朱元璋,到那时张士诚不足为虑,统一南方指日可待。

于是在双方的默契下,决定天下归属的鄱阳湖之战拉开了序幕,虽然是朱元璋主动挑起的决战,但形势对他来说,依然十分不利。

双方在鄱阳湖上都以水军为主,士兵的数量就不说了,战船的大小也尤为悬殊,朱元璋的水军都以一层楼高的战船为主,而陈友谅部的主力战船基本是三层楼高。

这样一来,交战时,陈友谅部都是居高临下发起进攻,而朱元璋的士兵甚至连箭都射不到别人身上。

刚刚开战三天,就有上万人战死,朱元璋这边占了大半,而且还有4员大将被杀,可谓开局不利。为了缓解战局,朱元璋连换三种战术,虽然有效果,自己却也有三次差点战死。

刚开始,朱元璋想要短兵相接,改变以小打大的劣势,但也被敌人发现自己的位置,差点被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斩首”,是常遇春拼死相护,才坚持等到了援军。

第二次,朱元璋想出了火攻,因为陈友谅军的大船全部用铁索连横,行动不便,在火攻下确实损失很大(这也是“赤壁之战的原型”),但在后续进攻中,朱元璋的指挥船也被围困,最后还是亲兵换上他的衣服,当众落水,才让敌人放松警惕,朱元璋得以死里逃生。

还有一次,朱元璋差点被流矢射中,完全是凭运气才躲了过去。当时整个战场已经陷入了混战,不知道哪里会有箭射过来,根本防不胜防。

朱元璋一直看不到胜利的曙光,直到陈友谅终于因为缺粮,做出了一个决定——从鄱阳湖狭窄处突围入江。

在这里,朱元璋利用狭窄的地形再次发动了火攻,当时陈友谅的大军已经惊惶失措,在朱元璋的进攻下,陷入混战。按理说,当时陈友谅还保留了不小的实力,并不是没有希望突围,等缓过气来后,与张士诚联手,对朱元璋又是一个大威胁。

但可惜的是,陈友谅并不是天望所命所在,在混战中,他被流矢击中,当场阵亡,整个陈汉势力失去了主心骨,再没有任何抵抗之力,鄱阳湖之战以老朱大获全胜而告终。

其实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场关键之战,对朱元璋来说,赢得实在是太侥幸,如果陈友谅直接进攻南京、如果朱文正没有守住南昌,甚至哪怕陈友谅不选择突围而是继续与朱元璋决一死战,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后来就连朱元璋自己都说:使陈友谅乘我之出,京师空虚,顺流而下,捣我建康,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此计之下者,不亡何待!

自己的胜利完全建立在对手的错误之上,这样的情况,如何让朱元璋这位雄才伟略的霸主不感到害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进攻,朱元璋,庐州,鄱阳湖,安丰,陈友谅,南京,南昌,大军,张士诚,故事传记,朱元璋,鄱阳湖,陈友谅,南昌,张士诚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进攻,朱元璋,庐州,鄱阳湖,安丰,陈友谅,南京,南昌,大军,张士诚,故事传记,朱元璋,鄱阳湖,陈友谅,南昌,张士诚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进攻,朱元璋,庐州,鄱阳湖,安丰,陈友谅,南京,南昌,大军,张士诚,故事传记,朱元璋,鄱阳湖,陈友谅,南昌,张士诚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