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在有“香菇之都”之称的河南省卢氏县,呈现出一片“抢收香菇人倍忙,男女老少上战场”的紧张景象。
技术人员“上一线”
9月13日晚,记者驱车赶到东明镇涧北村的香菇产业基地。冷库入库处,整筐整筐的香菇摆满大厅,三个中年男子头也不抬地忙着挑拣香菇。三人分别是基地主任杜新礼、库管张帅印、技术员莫小成。
“今年香菇从4月份到现在一直不间断高产量,这个基地有40个香菇大棚、20万个菌棒,在全县村级基地来看算是规模较小的,就这每天产量都在一两吨,最多一天4吨多。”杜新礼说,“主要是生产实践中发明、应用了许多新技术,比如用木棒敲击震动菌棒,恰当的频率、频次能有效刺激出菇,这是林海兴华公司发明推广的新技术,大大缩短了香菇菌棒每茬出菇间隔时间,现在每茬香菇之间已经没有明显区分了,你想,持续出菇咋能不高产呢?”
晚霞渐渐消退,涧北村香菇基地菌棚亮起了灯。走进32号菌棚,村里的莫冬玲、于粉枝和来自横涧乡营子村的赵新玲,三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手把子相当利索。“今天,主要采摘黑通、中黑、1号大菇这三种不同规格的香菇,采菇关键在于眼尖、手快、腿勤。”莫冬玲说,“我们吃了晚饭就开始采摘,每天都要干到晚上10点多。现在都得奋斗,我家孩子考上大学学外语,我也不能闲着。你看见了,基地三个男的以前都是技术人员,现在跟我们一样,都在干活儿。”
干到凌晨如“便饭”
晚上9时的横涧乡陈家堎村香菇基地,依然一片忙碌。这是卢氏县较大的一个香菇基地,有44个大型香菇大棚、130万个菌棒。基地主任王晨忙得不可开交,正连夜组织100多名人员在干三样事:建棚、上棒、采菇。
基地又新建了三个标准化大棚,剩余的钢管、板材要连夜运到范里镇前窑村建香菇大棚,在车灯的照明下,吊车稳稳吊起建棚的钢材。看着装车即将顺利完成,王晨又来到上棒工地。“今天拉来了7大卡车29749个菌棒,今天要连夜上架,一周后就要出菇。”王晨说。30多名村民紧张有序配合,干得热火朝天,从大卡车卸下菌棒后,用小推车将菌棒转运到香菇棚里,剥去菌棒塑料纸外皮,再整齐码放到香菇架上。“你们吃晚饭了吗?”记者问。“我们干完了再吃饭。”一名60多岁的农村妇女说。
幽黑的山村,香菇基地内阡陌交错,路灯明亮。王晨说,整个基地转一圈要用两个小时,平时在基地他都是骑电动车开展工作。在基地内,记者偶遇了人称“铁姑娘”的采菇队长常艳丽。常艳丽今年40岁,本村人,领着本村及周边村的七八十名农村妇女,一年365天在这个基地采摘香菇。“每天每个菌棒都要过遍手,香菇长到最饱满还不能开伞,误差不能超过1个小时,另外香菇等级分为18个级,公斤均价从20多元到3元多不等,采菇突出两个准:时间准、等级准,可以说,经常要搞抢收。”常艳丽麻利地说完,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白领蓝领”加夜班
晚上10点半 ,记者来到位于县城的卢氏县林海兴华公司,这是全国香菇生产的头部企业、卢氏香菇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平时机关40多人的公司,只有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左丛丛等三五个人。“财务部、销售部等机关人员都去各个乡村基地采摘香菇了,进入秋季,温差变大,出菇进入高峰,我们菌棒厂300多名工人,也抽出100余人天天下班后支援各个乡村基地采菇。”左丛丛说。
卢氏县年发展香菇3.6亿棒,香菇年产量40余万吨,占到全国的3%、全省的10%。卢氏县林海兴华公司的香菇产量占到全国的0.5%,近来更是稳中有升。
“疫情后消费能力提升,新技术推广应用,香菇价格均价达到八九元一公斤,量价齐升,效益猛增。乡村振兴征途中,我们和全县菇农一起,忙并快乐着。”卢氏县林海兴华公司董事长叶传林说。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