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今天贸易战已经屡见不鲜,但您可曾知道,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也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贸易战)
公元1042年,李元昊在称帝后第三次入侵大宋,在定川寨之战中大败宋军,自从西夏建国后李元昊对宋朝三战三胜,杀死了北宋数万精兵,大胜之下李元昊雄心万丈,发出了“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的雄壮口号。
(尽管在与北宋的战争中屡战屡胜,但李元昊却惊恐的发现西夏的百姓们要活不下去了)
但是和国际形势一片大好不同,西夏国内却是一片愁云惨淡,尽管打了胜仗,但百姓们却愁眉苦脸,甚至还编了“十不如”的歌谣来倾诉生活艰难,这是个什么情况?李元昊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问才知道,由于自己侵略宋朝,宋人开始对西夏采取措施,不吃西夏的盐了。
这也真是奇怪了,不吃就不吃,老子还不卖了呢,他们不吃盐难道会对西夏造成什么影响?
(西夏盛产盐,但也只产盐)
还真会有影响,给您打个比方,如果哪天石油不值钱了,哪个国家受的影响最大?毫无疑问是以石油作为唯一经济输出的沙特阿拉伯,而对西夏来说,盐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您别看史书上把西夏吹的“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俨然一副大国模样,但其实西夏的农业和手工业简直差到发指(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粮食、茶叶、铁器、锅碗瓢盆这些日用品都得从宋朝进口。那西夏就苦哈哈啥都没有?倒也不是,西夏也有着自己的拳头产业—盐。西夏境内盐类资源丰富且呈红、青、紫、白等不同颜色,其中又以青盐和白盐质量最好,和宋、辽两国相比西夏国小人少,根本就吃不了这么多盐,那咋办?卖给宋人和辽人。
(凭借着物美价廉的品质,西夏青盐迅速打开北宋市场,卖盐所获得的收入支撑起了西夏的财政)
现在咱们买盐才几块钱一包,实际上在古代,盐、铁和酒可都是国家专营由政府统一定价,而人体是需要盐的,吃饭可以没有肉,但却一定不能没有盐(不然就会变成白毛女)所以盐税是封建王朝的重要税收项目之一,北宋时期百姓们主要吃解盐、河东盐和东北盐,每斤盐最夸张能达到六十文,而西夏产的青盐卖给宋人多少钱?“未禁青盐之时,每一斤不过十五钱”,于是物美价廉的西夏青盐迅速打开了北宋市场并受到百姓们的热烈欢迎,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青盐为西夏立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是西夏最重要的税收来源。
(既然战场上不是西夏的对手,那就从经济上搞垮他吧!包拯如是建议)
而包拯敏锐的察觉到了这点,既然咱们在战场上不是西夏的对手,那干脆就从经济上动手脚吧,包拯上奏仁宗“元昊数州之地,财用所出并仰给于青盐。”西夏这个苦地方就靠着青盐撑着,咱们要是切断了和西夏的贸易来源,李元昊还不得乖乖跪着唱征服?
(但此前北宋已经对党项人进行过经济制裁,非但没能达到效果反而还起了反作用)
但问题在于这点子并不是包大人的原创,早在太宗时期北宋就多次用贸易战制裁党项人,只可惜,没有一次取得了成功,反而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那个时候党项的首领还是李元昊的爷爷李继迁,出于安抚和拉拢的目的(其实我觉得太宗是对陕北苦寒之地没啥兴趣),宋太宗对党项人颇为宽容,并不禁止党项与大宋进行青盐交易,可李继迁却首鼠两端,经常降而复叛。雷霆震怒的宋太宗接受大臣郑文宝的建议,企图用贸易战困死西夏,本着“绝其青盐不入汉界;禁其粮食不及蕃夷。”的原则,北宋对西夏进行了经济封锁并颁布了极为严苛的禁令,禁令规定“自陕以西有敢私市戎人青白盐者,皆坐死!”
但很遗憾,这场贸易战完全起到了反效果,首先把自己人给坑了,禁止了便宜好吃的青盐,百姓们谁也不愿意去购买又贵又难吃的解盐,于是“关陇民无盐以食。”而禁止贩卖青盐同样也伤害到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感情,直接导致了边境一万多名本已依附北宋的吐蕃百姓(陕北地区除了党项人外还有吐蕃、羌等多个民族)反叛投奔李继迁。受影响最大的李继迁更是光棍,既然不让我卖盐,那我就来抢!党项部落的首领们在不久以后便入寇环州,大肆抢掠,可以说这场禁盐贸易战,北宋是经济、政治双输,所以实行了没几个月,宋太宗只能灰溜溜的宣布解除禁令,仍然允许西夏人售卖青盐。
(不过这一回,宋人学乖了)
既然有前人都已经吃了亏,那再禁盐岂不是吃力不讨好?当然不会,在包拯的建议下北宋朝廷也学乖了。以前这种生硬粗暴的禁盐方式实在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要不得。改变政策,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一切必须打击的敌人”。北宋对贩卖人进行了区别对待,如果你是党项人,就算你磨破了嘴皮子也不允许贩卖青盐,但如果是吐蕃人和羌人则无此限制,以此来争取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朝廷动用国家力量降低盐价,鼓励各地商人们来到边境售卖食盐,保证边境的百姓们有盐可吃,搞定了内部,团结了朋友,北宋开始打击西夏这个敌人了,甭管是粮食、布匹、茶叶还是药材,全部禁止对西夏出售,小样,你有本事就自己造啊!但西夏明显没有这个能力,别看党项武士们个个忠诚勇敢,能够以一当十,但涉及到耕田,纺织,做衣,造茶可就两眼一抹黑,而西夏除了丰富的盐资源啥也没有,这个表面上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十分脆弱,没了宋朝这个最大市场,西夏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除了禁止盐类交易,北宋还断绝了与西夏的粮食、茶叶等日用品的交易)
北宋的贸易战很快取得了成效,李元昊惊恐的发现通过战争掠夺的财物比起之前和平通商获得的物资相比简直是得不偿失,更要命的是西夏国内财政濒临崩溃,物价飙涨—“饮无茶,衣昂贵”,穿的差一点还没啥,但没有茶叶党项人可不能忍了(由于游牧民族饮食多以肉类为主,十分单一,所以能够解腻、促进食物消化,并且提供维生素的茶叶就显得尤为重要)打了胜仗反而还亏钱,这日子还咋过!
于是不久之前还狂妄无比的李元昊不得不收敛起自己嚣张的气焰,请求和北宋议和,麻溜的开放盐禁吧,再这么搞下去哥们都要去要饭了!但北宋君臣们的架子反而端起来了,经过这次的禁盐大家发现不买西夏的盐日子好像也能过得下去,而西夏没了宋朝这个市场反而要死—“尤不可从。于我虽所损非多,在贼则为利甚博”。所以北宋的一干名臣们坚决反对西夏重开市场的要求,每年西夏都能往中原输送最少六百万斤青盐(十万斛,宋朝时一斛约六十斤),要是这个口子一开,这些憋疯了的西夏人能输送几千万斤青盐,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难道让西夏赚我们大宋的钱,到头来杀我们大宋的百姓士兵么?司马光恶毒的做了个比喻:西夏相对于大宋其实只不过如同婴儿一般,想要活下去必须要接受大宋妈妈的抚养,“夏人仰吾和市,如婴儿之望乳”,所以大宋的态度是:可以议和,可以用钱换平安,但是想解除禁盐令?别想了!
于是公元1044年宋夏双方达成协议(史称庆历协议),在战场上接连取得胜利的李元昊向宋称臣,北宋则每年赐给西夏绢三十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北宋和西夏虽然恢复了贸易往来,但始终没有开青盐交易的口子,只在个别地方开设交易中心来购买西夏青盐,两国关系好一点,口子则松一点,要是西夏不听话了,马上又接着严厉封禁,搞得西夏苦不堪言。
(由于巨大的贸易差,北宋算是赚足了西夏和辽国的钱,甚至不夸张的说,北宋完全控制了两国的经济)
总有朋友对北宋屈辱的外交深恶痛绝,毕竟檀渊之盟后每年要送钱给辽国,现在连小国西夏都骑在大宋脖子上拉屎,真是憋气!其实宋朝人可不是傻子,在战场上输的那就在商场上赚回来!由于自身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自从宋朝与辽国、西夏开展贸易之后便始终取得压倒性的优势,而严重依赖北宋的西夏和辽人只能每年大把大把的将银子缴税给北宋政府,北宋大臣宋昭就说朝廷每年都要给西夏和辽国赐钱,名义上虽然是亏了,但实际上双方开展贸易后北宋反而还赚了钱—“盖祖宗朝赐予之费,皆出于榷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以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也。”
所以您看看,虽然北宋在军事上着实菜鸡,但这贸易战实在精彩,不费一兵一卒照样能让西夏叫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