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成果转化可能徘徊在2%至5%之间。
·打造生态,光靠号召远远不够。医院将科研成果转化的成果实际到账金额的80%作为科研绩效奖励给发明人,这是更为实际的激励举措。
“从2019年开始,我国连续三年专利数量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但真正转化为产品,走到临床一线的实际上非常少,我们的转化率可能徘徊在2%至5%之间。”9月10日下午,2023全球技术转移大会医疗卫生领域成果转化论坛暨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上海)临床医学专场(以下简称“医疗卫生领域成果转化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下称中山医院)科研处副处长程蕾蕾在该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
程蕾蕾既是一线的临床医生,又是中山医院成果转化工作的负责人,“如何调动医生积极性推动医疗科技成果转化”是她一直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当下医疗科研成果转化时普遍遇到的困境。
医生创新转化意识缘何不强?
为什么实际转化率的数据相对不太乐观?
在程蕾蕾看来,临床医生非常繁忙,很多人并不知道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是怎样的,要具体面临哪些环节;事实上,申请专利这类事情非常琐碎,医生即便了解了,也同样因为工作繁忙不知该如何处理而选择放弃。“此外,医疗科研成果转化过程漫长,期间还会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临床试验周期成本高、市场推广难度大等问题。”程蕾蕾表示。
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总经理,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平台负责人陈超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则认为,从技术经理人的角度来看,很多医生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申请到医学专利便代表成果转化成功,但申请专利和医疗成果实现最终转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申请专利还是非常初级的阶段。
比邻星创投董事总经理王正斌也有同感,他觉得大部分医生缺乏工程学知识,不知道怎么做产品 ,也不懂法规,部分医生虽然有创新想法,但不了解转化给什么样的主体或形式更容易落地 。此外,医生能发现临床价值的点,但不了解商业价值如何落地及放大。“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生命周期较长,可能持续七至八年,有些投资项目在两三年内有一轮周期的波动,高度创新常常与高风险同行。”
华润医药商业上海区域总经理、十五届普陀区政协委员峰山,作为医药集团代表也会参与医药成果转化,他表示,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还可能会面临发展路径不清晰的问题。“医疗机构多以看病开刀为主,并不专门搞研发,但科研成果转化的整个流程必须清晰,责任明确,各个时间点的投入要更加精准。”
探索新型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但王正斌也强调,“只要选择的大方向不差,运作过程中靠谱,且持续不断的完成任务,实现商业闭环还是可行的。”澎湃科技注意到,当下一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医院正在探索一条适合当下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型实验路径。
由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钱大宏教授主编的《医疗科技创新与创业》一书近日出炉。这是国内首部医疗、市场、投资、法律等领域的资深人士共同参与编写的医疗科技创新创业全周期指南。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技术创新转移平台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科技,他们正负责将其高校各实验室中有前景的项目挖掘出来,提供孵化类的服务。在他看来,衡量医疗科技成果转化成果的标准并不一定局限在要将企业一定做到IPO上市,如果这项技术能够被高新园区购买、落地到医院进行推广也是一种转化。
程蕾蕾则提及,为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中山医院会开展每个月一期的专利小沙龙,普及专利申请的基本概念。此外,会在医生护士工作早会、下班后,“见缝插针”式的普及医疗器械改良申请专利方面的知识。“临床的医护人员非常繁忙,医院成果转化处会将其任务分解优化,让医生首先意识到,医疗成果转化的重要性,此外做起来并非复杂困难。我们面对面交流后,会发现那些科室在接下来的半年或一年之内,专利量申请起码翻了两三倍的增长。”程蕾蕾说,打造生态,光靠号召远远不够,医院将科研成果转化的成果实际到账金额的80%作为科研绩效奖励给发明人,这是更为实际的激励举措。
陈超认为,将医生的医疗成果最终实现转化,技术经理要成为“四链合一”(指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发力)过程中的操盘手,“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平台把医学成果、专家和数据实现数字化,通过数字化运算和智能匹配的方式,让技术经理人在做对接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匹配更好的资源。”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技术经理人也会带着技术方、投资方、产业方一起做业务,“这样能够快速帮助医生实操,减少他们摸索的过程。”
峰山称,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正计划在医药行业协会成立一个医工创新交叉专委会,着力推进医学科研成果转化。
峰山提出推进医学科研成果转化,首先要从人才培养入手,抓紧培养专业化考核人才。目前市面上部分科技成果转化培训营,时间较短、相当于“速成”,学员缺乏实操经验。如果时间再长一点,研究得更透一点,“更容易得心应手”;其次,如何对接基金平台,十分关键。产品落地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成本,“没钱,就寸步难行”。因此,把产品的想法画成图纸,体现产品优势,从而吸引资本方,十分重要。他表示,如今社会资本有很多,但到底如何搭建投资平台,或者如何进行对接,包括国家如何引导,还不是很清晰。他认为,政府应当明确如何牵头这方面的引导工作。此外,需要有专业人才,协助协调、对接高质量资金。“有人帮你干活、有人出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有可能实现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