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凭借雄浑出色的边塞诗扬名全国。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闻名海内的诗豪才子,最终却无辜枉死,被一位刺史斩杀,这是怎么回事?
王昌龄是底层寒门出身,年轻时出走边塞,就凭借出色的边塞诗歌,获得巨大的诗名,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都是交情深厚的好友。
不过由于他的性格太过耿直,不懂得官场上的处世之道,因此官途曲折,后期更是一贬再贬,最后被贬到了湖南龙标县当了一个小小的县尉。、
王昌龄被贬龙标,远在他乡的李白还写了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寄来安慰他。
此时王昌龄已经51岁,晚年仍在漂泊,平生一事无成。王昌龄在感伤情绪中走马上任。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乱世到来。
王昌龄挂念家乡的妻儿,因此丢下官职返乡寻找家人。
然而正是这一番辞官返乡,让他遭遇无妄之灾。
757年,王昌龄路经安徽亳州时,见到了亳州刺史闾丘晓。闾丘晓在此将王昌龄斩杀了!
至于原因,史书上语焉不详,只是一句话带过。
“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史书记载,闾丘晓杀王昌龄的原因是因为“忌”。
不过“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妒忌”,即妒忌王昌龄的才能。
其实这个理由是立不住的。
闾丘晓何人?封疆大吏,地方刺史,可谓位高权重。
王昌龄呢,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尉。与闾丘晓的官职相比,那是万万不如的。
至于诗才,闾丘晓自然比不上王昌龄。但闾丘晓会因为王昌龄诗歌才华出众,就随意杀人吗?
要知道,唐代惊才绝艳的诗人浩如繁星,王昌龄只是其中之一。要是闾丘晓嫉妒比自己诗才高的诗人,他杀得过来吗?
因为“妒忌”就随便杀人,恐怕闾丘晓也做不到刺史这么大的官职。
“忌”还有第二层的意思,即“忌惮”,忌惮王昌龄。
闾丘晓为何会忌惮?唯一的解释是王昌龄掌握了闾丘晓的把柄。
当然,具体是什么把柄,没有史料的话,我们很难知晓了。
不过我们可以推测。
757年,也就是闾丘晓杀害王昌龄这一年,安史十几万叛军南下入侵江南,被张巡拒于河南睢阳城外。睢阳城小兵弱,张巡告急,派人向周边求救。
闾丘晓离睢阳近,却按兵不动。或许是畏惧安史叛军的军威,或许是打算在乱世中保存实力,无论何种理由,闾丘晓都已打算见死不救了。
王昌龄游历到亳州,凭借其名声,与上层人物均有交情,很大可能摸清这种情况。以他的耿介性格,肯定会当面责难闾丘晓,并说出告发其罪状的话语。闾丘晓忌惮之下,就将他杀害了。他以为乱世之下,人命如草芥,杀了王昌龄不至于引祸上身。
可是王昌龄终究诗名极盛,被人冤杀之事终究传了出去。
幸好天日昭昭,报应不爽。宰相张镐奉命前往征讨安史叛军,解救睢阳,同时命令闾丘晓领兵前来。
因为闾丘晓去得晚了,睢阳陷落,张巡战死。宰相张镐以延误军机的理由,下令杖杀闾丘晓。
闾丘晓恐惧不已,哭着求饶,让张镐看在自己父母妻儿的份上饶他一命。结果张镐一句话就让闾丘晓无言以对。
“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原来王昌龄冤死之事传到了张镐耳里。他这是来给王昌龄报仇的。
一代诗豪王昌龄没有等太久,正义就来到了。可惜正义虽然来到,可王昌龄却再也不能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