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文天祥答应劝降后,提出一个条件,为何忽必烈听后还杀了他?

文天祥答应劝降后,提出一个条件,为何忽必烈听后还杀了他?

前言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

宋朝从历史发展上来看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表现优异,科技发展相对比较快,并且没有严重的宦官当政、势力分割的局面,在历史中称得上是兵变较少的朝代。然而在靖康之耻和崖山海战后北宋、南宋相继宣告灭亡。

文天祥是南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更是一位民族英雄,在元朝对宋朝发送侵略战争期间,他积极组织人员就行反抗。就在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劝降时,表面上他应允了,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这个条件让忽必烈决定杀了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文天祥二十一岁时获得进士第一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状元郎,因此也得到了可以面见皇帝的绝佳机会。一般人见到皇帝会吓的发抖,定力好的也会不由自主的紧张,然而文天祥表现的十分平静,结合多年的学习经验,当场写下了近万字的文章。

此篇文章让文天祥在这场论策中成为了全场亮点,更让皇帝对他刮目相看,文天祥可谓光宗耀祖无限风光。1259年,蒙古大军开始向南侵袭,面对危险局势朝中有大臣建议皇帝立刻迁移以避免发生不幸。

而敢于直言的文天祥站出来反对,他认为若举国迁移势必军心、民心不稳,不利于国家的统治与稳定,这样做不会阻碍敌方,只会加大敌方的士气。同时他还建议皇帝斩杀那些散布不良信息的大臣,以避免他们再扰乱人心。

文天祥的建议并没有得到皇帝的肯定,因不屑与人同流合污,最终迫于无奈之下选择了辞职回乡。他请辞的申请并未被通过,朝廷又调任文天祥成为了刑部侍郎,大臣中占主要地位的董宋臣也被提升。文天祥因为迁国之事对他有意见,背地里一直调查他有无贪污谋反之事。

就在文天祥搜集到一些证据呈交给皇帝后,同样没有收到任何回应。仕途坎坷,多次调配,反馈给皇上的信息收不到回应让文天祥心灰意冷,但他知道无论什么时候国家是最重要的。由于自己直言不讳,在仕途上更是遭到他人弹劾,文天祥于三十七岁时辞官。

公元1274年,蒙古大军开始加大对南宋的进攻,文天祥心中担忧不已,他利用自己的号召力聚集了各方人士入京开展保卫战。公元1278年文天祥不幸被敌方抓获,此时他一点也不畏惧做好了随时为国赴死的准备。

文天祥英勇无畏的精神让蒙古首领忽必烈对他十分感兴趣,以往俘虏的人员个个贪生怕死、跪地求饶,突然碰到文天祥这样的硬石头,竟然让忽必烈不舍得杀他。另一方面,忽必烈想要劝降他,这样对宋朝造成的打击会更加明显。

为了成功劝降文天祥,忽必烈便派手下将之前投降元朝的宋人带了过来,让他们一起劝说文天祥为元朝效力,然而文天祥面无表情根本不予理会。忽必烈看到他油盐不进十分生气,将文天祥打入了大牢。

在狱中的文天祥依旧没有投降之心,还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句,在他被捕的时间里各地起义不断,这些起义军大都与文天祥有很大关系。忽必烈将计就计,用文天祥的家人生命逼迫他投降。

在家人生命的威胁之下,文天祥表示自己不会再与元朝对抗,但要求回到家乡隐居山林,从此做一个隐士。忽必烈担心文天祥获得自由后再集结军队对抗自己,下定决心将他杀害以绝后患。

一代忠臣就这样被杀害了,对宋朝而言少了一位爱国之臣,更少了对抗元朝的勇气。在崖山海战的末端,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尽,许多大臣跟随其后纷纷投海,这次战役宣告了南宋的灭亡。

结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诗句。俗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他的诗句慷慨壮丽,不畏惧死亡,在实际行动上更是用生命来捍卫尊严。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用生命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这是一种文人的品德,更是南宋最后的风骨。

在宋朝、元朝之后仍然有新的朝代出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古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历史如何演变,忠贞爱国的人士将载入史册被后世的人们瞻仰学习,这种爱国的情义是永远不会消散的。

参考资料:

《扬子江》

《宋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生命,忽必烈,历史,皇帝,宋朝,条件,劝降,文天祥,发展,观点评论,元朝,崖山,忽必烈,皇帝,文天祥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生命,忽必烈,历史,皇帝,宋朝,条件,劝降,文天祥,发展,观点评论,元朝,崖山,忽必烈,皇帝,文天祥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生命,忽必烈,历史,皇帝,宋朝,条件,劝降,文天祥,发展,观点评论,元朝,崖山,忽必烈,皇帝,文天祥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