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中医药)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的模式主要是师徒传授或家传,医学的官办教育相对于师承授受出现得较晚,直至汉代时仍在采取选举的方法从民间选取良医为统治者服务,并没有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南北朝时期官办中医药教育才开始出现,这就是太医署。
魏晋南北朝时期始有太医署
开创了官办学校的先例
太医署是我国古代医疗和医学教育机构的雏形,其名首见于南北朝刘宋时期,隋唐时期臻于完备。
魏晋南北朝时,太署(包括医署)是全国最高的医政管理与医疗保健机构。医署在西晋时隶属于宗正(指朝廷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东晋及南朝各代,太医署隶属于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的中央政府机构),相沿200多年。
南朝时,宋武帝刘裕重视教育,认为“古之建国,教学为先”,要求“弘振国学”。其后宋文帝刘义继承皇位,他也关心教学,当时的太医令秦承祖在公元443年向皇帝建议,要求建立官办的医学校,于是第一个由国家建立的医学校产生了。其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不长,却开创了官办学校的先例。可以认为秦承祖是中国最早提出创办医学教育和从事医学教学实践的人。
隋代的太医署尚欠完善
是医学校的初级阶段
隋代开始注重兴办医学教育,更设置太医署作为全国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巢元方就是隋大业年间太医署博士。据《隋书》记载,太医署有主药2人、医师200人、药园师2人、医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博士2人、咒禁博士2人。太医署的良师、医正、医工,在负责承担教育与训练医学生的同时,必须参与医疗工作,而且参加医疗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将作为医学教育课程考试的依据。兽医博士及其随员还要培养兽医方面的人才。
专业设置方面,当时医和药已经分工。医学方面,主要由三类不同的专业分工组成:医科、按摩科和咒禁科。医科主要负责疾病的防治;按摩科主要由按摩博士和按摩师教授导引方法;咒禁科的主要职责是用咒禁拔除邪魅鬼祟以治疾,由咒禁博士教授宗教的仪式和符咒以及一些民间疗法。药学方面,药物的收采种植、炮制贮存主要由药园师和主药负责。
隋代的“太医署”已具备一定规模,但作为正规学校来说尚欠完善,所以只能算是医学校的初级阶段。隋代太医署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为唐朝的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唐代的太医署是影响深远的国家医学校
唐代承袭隋制,于公元624年在京都长安建立太医署,并在规模上远超前代,成为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由国家创办的医学校。唐代太医署兼具医学教育与医疗多重职能,包括行政、教学、医疗等。医药行政人员达340~380人,可见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
01
机构设置上医学与药学有所不同
唐代太医署将教学机构正式分为医学部及药学部。医学部有医师、医工、医生、典药、医博士等不同级别的教学人员。“医师二十人,医工百人,医生四十人,典药二人”,另外还有医博士和医助教,加在一起一共164人。药学部虽然没有医学部大,但也有一定规模。药学部教育由府2人、史4人、掌固4人组成,主要负责掌管药物及文书。药园由主药8人、药园师2人、药园生8人、药童24人组成,负责种药、采药、制药。药学教育由药园师传授知识,并指导学生栽培药物。唐代太医署的药园设置相比前朝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02
太医署医学生如何“填报志愿”
唐代太医署的医学教育分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由博士统管本科教学,医科、针科设助教辅导教学。四科均设有不同的教学人员,医师、医工负责指导医疗实习工作。
医科的师生人数最多,是四科当中的一门大科。另外,医科还设“典学”,掌管抄录课业。医科的考试及录用医生的方法完全遵照国子学的制度实行。医科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首先要学习各科的基本课程,由博士、助教给他们上课。教材包括《黄帝内经》《脉经》《针灸甲乙经》等,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之后再继续学习其他各科。医科又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5个专业。其中体疗属于内科,修业年限最长,需7年。该科学生数量最多,占太医署医学生总数的一半。宋以后,内科称为大方脉,并一直沿用至清末。疮肿指外科,即疮疖溃疡之疾。耳目口齿为五官科,从宋代始,耳目口齿科逐渐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小分科。角法是一种外治法,也就是后来的拔罐疗法。
针科分为“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上;助教一人,针师十人,并从九品下。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教如医生”,加之“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共有师生52人。针科的重点虽然是学习针灸,但培养方法与其他医科的学生一样,首先要学习中医基本理论,之后再学习针灸的各种操作手法。
按摩科在隋唐时期取得快速发展,成为太医署中的四大科之一。按摩科设按摩博士,专门负责按摩科的教学任务,培训按摩生。按摩医师通过在太医署受教学习,再经过临床实习才有资格独立从事诊疗活动。按摩疗法既可强身健体,又可接骨,故而推动了按摩疗法的盛行。
咒禁科是太医署四科中规模最小的。《唐内典》记载:“咒禁博士一人,从九品下。隋太医有咒禁博士一人,皇朝因之。又置咒禁师,咒禁工以佐之,教咒生也。咒禁博士掌教咒禁生,以咒禁祓除邪魅之为厉者。有道禁,出于山居方术之士。有禁咒,出于释氏。”咒禁科设立咒禁博士和咒禁师,教授咒禁,使咒禁生掌握用咒禁来拔除邪魅鬼祟以疗疾的方法。
03
太医署医学生的来源
在学生入学顺序上,唐代太医署有如下规定:一是需要具有世袭医学职务、药师称号的人员;二是三代以上以医为业的世袭之家;三是采录13~16岁中的聪慧者,通常挑选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此外,对于八品以上官员子弟中资质出众者,亦可破例录用。
04
太医署的考试规则
唐代太医署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学生入学时“考试登用如国子监”,入学后,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都须进行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好与坏,赏罚分明:“若业术过于现任官者,即听替补;其在学九年无成者,退从本色。”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衡量学生的质量,从而及时发现人才,进行提拔或淘汰。这种考试不局限于考核学生,太医署中的医师、医生、医工也要定期进行考试,并且将在行医过程中的治疗效果、治愈人数等作为考核依据。
唐代兴办的太医署为我国古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医药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后世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其后各朝代的医学教育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世的医学教育设置基本依照唐代太医署模式而建立。
END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精 彩 推 荐
王晓晖:务实推动第一批主题教育圆满收官,精心谋划第二批主题教育各项工作
今日白露 | 寒气自此而生,这些养生秘诀快收好!
打败奶茶店的竟然是它?顶流饮品卖断货!“中药版酸梅汤”为什么火了
养生八段锦 如何俘获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心?
热门视频推荐
更多内容就在四川中医药视频号
「 来都来了,就“点赞”和“在看”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