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打败了强大的敌人,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但却未曾想到,百战百胜的他们却最终倒在了同族人的刀下。这是英雄的悲哀,也是大明的悲哀!这件事发生之后,也预示着大明末世将要无可避免的到来。
戚家军是中国历史上,能够以主将姓氏命名的军队只有两支,一支是岳飞的岳家军,另一支则是戚家军。作为民族英雄创立的部队,岳家军因为组织庞大,纪律严明,被赵构视为了威胁。最终,岳飞被赵构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后,岳家军也被拆散,一部分裁撤,其余改编。
看到这儿,可以说,岳家军相对而言算是得到了一个比较幸运的结局。但反观戚家军,他的结局却让人觉得满目凄凉,悲痛欲绝。明朝中期以后,由于我国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江、浙、闽地区有大量百姓受到倭寇侵扰。
面对倭寇,明朝的官军因为素质差、缺乏战斗力,表现出了扰民有余,抗倭无能的劣迹。此时,戚继光奉命抗倭,为了提高军队素质,他到达了浙江义乌地区开始招募士兵。由此,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悍的戚家军诞生。
戚家军虽然只有几千人,但个个都是悍勇无畏的汉子,他们依靠着先进的装备,勇敢的胆气,很快的平定了倭寇,稳定了大明的东南海疆。
平定倭寇之后,朝廷将戚继光与他的戚家军调往了长城一线。在这里,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多次击败蒙古铁骑。据统计,从戚继光创立戚家军,到戚继光离职,戚家军在24年的时间内,斩杀15万敌军,是当之无愧的大明最强军队,是大明后期国防力量的主力部队。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在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这支纪律严明,且为大明立下了不世之功的部队却被自己人绞杀,原因是兵变。
天大的冤情在《明神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话,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戚家军要求开双倍工资,并且为此聚众议论。于是,蓟镇的官员将聚众议论的人全部处死,其余人员驱赶会了南方。
戚家军为何要求开双倍工资呢?《明史·王保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蓟三协南营兵,戚继光所募也,调攻朝鲜,撤还,道石门,鼓噪,挟增月饷。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戚家军要求增加工资的时间是刚刚从万历朝鲜战争的战场上返回大明。那么,我们可以来看看,万历朝鲜之役中的戚家军做了什么。
当时,丰臣秀吉刚刚统一日本,军队战力强盛,野心勃勃的他开始梦想吞并朝鲜,征服大明。为此,丰臣秀吉派遣了14万军队入朝鲜。这些倭军可不是沿海的倭寇,他们是同样久经沙场、身经百战,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士。因此,这些倭奴军自从踏上朝鲜半岛后,李氏朝鲜便迅速崩溃。
明朝得到消息后,先后两次派遣了先锋部队入朝驰援,结果第一次全军覆没,第二次仅主帅一人幸免于难。看来,倭军的战斗力异常强悍。最终,明朝派遣了4万部队入朝,其中就有4000悍勇无畏的戚家军。
明军到达平壤城下,看到了最为险要的牡丹峰上倭军已经做好了防御准备。这注定是一场血战,而接下这个血战任务的就是戚家军。
当然,为了让戚家军英勇作战,时任兵部侍郎、蓟辽经略的宋应昌许诺,戚家军的年薪43两,而当时,明军其他士兵的年薪仅有18两。其实,这件事无可厚非,当时的明军大部分都是卫所兵,除了18两的薪俸外,还有很多其他收入,而戚家军都是募兵,除了薪俸之外没有其他收入。
另外,戚家军作战勇敢,远不是其他明军能够比拟的。可以说,这43两的工资花出去是物有所值的,因为这些戚家军是真的拿命去拼的。除了这43两的工资之外,大明主将李如松在攻打平壤那天,许诺第一个登上平壤城的人奖励300两白银。但所有的许诺最终成了泡影。
但戚家军冒着飞矢箭雨攻克牡丹峰,靠着拼命首登平壤城后,承诺的工资因为宋应昌离职而不了了之,而首登平壤城的戚家军骆尚志竟然仅仅获得了20两赏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戚家军,是南兵,他们在朝中已经没有了大靠山张居正、戚继光,而朝中掌权的基本上都是北方人。
戚家军在回到蓟镇之后,在愤懑不平的心态下,他们想要为遭遇的不公讨要一个说法。然而,蓟镇来了一个叫做王保的新总兵,他把众人叫到了石门演武场,声称是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众人以为朝廷得知了他们遭遇的不公,决定将拖欠的工资发放。但未曾想,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大屠杀……。保诱令赴演武场,击之,杀数百人,以反闻。——《明史·王保传》
《明史》中的记载是杀数百人,而朝鲜方面的记载则是三千三百余人。究竟是多少人,至今,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死后,主犯王保竟然没有任何责任,还加官进爵了。
戚家军被屠杀的背后
王保剿杀戚家军后,朝中正值的官员给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时曾上书,声称“南兵”不可能发生兵变,王保故意诬陷,应该按罪论处。但御史马文卿随即上书保护王保,兵部尚书石星也上书附会,最终,朝廷认定南兵叛乱,王保平变有功,加官进爵。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实际上根本原因就是戚继光动了很多人的蛋糕。当时,大明的卫所部队军纪败坏,欺男霸女、无恶不作。面对这种情况,戚继光招募了戚家军,当戚家军成功后平定沿海倭寇并且多次击败蒙古铁骑后,戚继光提出以戚家军为教导队,练兵十万的建议,以此重振大明军威。
这下子可捅了朝中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心窝子;如果将领专兵,朝中文臣很可能会失势,其次,朝中很多将领都是靠着压榨卫所士兵谋取利益。如此,戚继光的成功成为了朝中保守势力的一块心病,他们每个人都恨不得戚继光的政策失败。
在戚继光被打压失势之后,戚家军遭到的不公待遇越来越多,心里的怨言多了,难免会唠叨两句。这时,一个天大的帽子扣到了他们的头上——兵变,于是,朝中的保守势力迅速出击,将戚家军仅存的成果被抹杀。
当然,这也让朝廷省下了几十万两的军费,朝廷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这件事过去了。种种的一切不公,是大明制度走向崩溃的前兆,蓟州兵变这件事实际上已经预示了大明的灭亡。最终,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的时代到来,努尔哈赤、李自成、皇太极等等,都乘着这股风扶摇直上,给予了大明王朝最后一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