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勃列日涅夫: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掘墓人!

勃列日涅夫: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掘墓人!

前言:梦归陇原东,文史尽秋辰。

(梦归秋辰:第176期)

如果我问大家明朝的灭亡是主要责任是谁,那么我相信很多人会说崇祯皇帝朱由检和天启皇帝朱由校。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就像吃包子,很多人吃到最后一个包子吃饱了就片面认为自己饱的原因是因为吃了最后一个包子。换句话说,大家忽略了量产引发质变的根本,而明朝灭亡的根本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

万历皇帝

原因很简单:首先万历三大征基本耗光了明朝的积蓄和实力,而这三大征中除了与小西行长的朝鲜战争外,基本都是由于万历皇帝的怠政而引发的。而且,萨尔浒之战使得明军精锐尽失,尤其是将领的缺失。最为关键的是:明朝内阁与皇帝的平衡被打破,所以也就促发了后来的魏忠贤专政和崇祯的败亡。

而同样,在苏联解体中,我们也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由于戈尔巴乔夫,但苏联的问题在斯大林时期就已经存在,只不过越来越严重。而在苏联解体的整个过程中,有一个人直接瓦解了苏联原有的政治生态,推动了苏联走向灭亡的进程。他就是苏联的前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06年,勃列日涅夫出生在一个乌克兰的工人家庭,后来他在莫斯科农业大学学习并加入苏共。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以后,勃列日涅夫当选为苏联最高领导人。1977年,勃列日涅夫解除了波德戈尔内的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职务。至此,勃列日涅夫集权力于一身,同时也意味着苏联的集体领导体制被彻底破坏。

1979年苏联为除去不受欢迎的阿富汗阿明政权,而派遣8万人侵略阿富汗。后来,勃列日涅夫出现了神志不清、老年痴呆等问题。1982年,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去世,享年76岁。

勃列日涅夫的晚年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勃列日涅夫的所作所为对苏联造成的影响:

一、苏联体制的破坏

勃列日涅夫有着对权力的欲望,并且与前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方面,勃列日涅夫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大肆任用亲信。但这中间却产生了一个问题,他的亲信利用勃列日涅夫大肆腐败、专权。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

同时,勃列日涅夫还非常善于排除异己,这点是最为致命的。尤其是个人掌握大权而促使苏联的集体领导制解体,这基本就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最直观的表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一方面没有能力掌控苏联的局势,苏联运行彻底瘫痪。同时,大权旁落于叶利钦之手,最终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

二、经济的崩盘

苏联的经济发展最好的是列宁时期,而整个东欧发展最好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斯大林时期是由于局势原因不得不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苏联经济问题的产生。

苏联的人民

而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虽然也改革经济体制并在一定阶段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苏联的经济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苏联的经济变革始终离不开行政手段,而直接忽视了市场运行规律和农业生产规律。所以到后期,经济越来越低迷,更为糟糕的是农业持续减产,轻工业和食品短缺。

三、外交孤立及威望降低

一方面苏联大肆招惹周边邻国,比如侵略我国珍宝岛地区被击败后又侵略阿富汗。苏联这一时期推行的霸权主义,使得外交被彻底孤立。不过可圈可点的是,苏联积极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来拓宽自己的势力范围。

勃列日涅夫霸权主义下的悲剧

而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结果,就是造成其威望的空前降低。这时期的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看你不顺眼就揍你。当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后来出兵攻打阿富汗,这时候苏联内部的盟国都人人自危。因为很可能今天苏军还在莫斯科,明天苏军就有可能站在你的床头。

苏联最后的挣扎:八一九事件

虽然说苏联的灭亡勃列日涅夫难辞其咎,但我们纵观苏联的发展,它是常年日积月累的结果而并非直接一个人一个事产生的结果。但归根到底的原因无非三个原因:

1.苏联长时间积累的本质问题没有被解决,最终不断积累而使得量产产生质变,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2.苏联全体管理层缺乏与时俱进的眼光和思维而固步自封,即使改革也是建立在落后思想上的改革。

3.缺乏民主监督和反思的精神。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就是其集体领导体制的破坏。权力集中于一个人的手里,就会产生腐败和国家运行瘫痪。而苏联普遍缺乏反思精神,他们总是被别人推着走,当人们推不动了,苏联自然就解体了。

苏联解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经济,东欧,明朝,农业,苏联,勃列日涅夫,皇帝,问题,原因,朱翊钧,观点评论,万历皇帝,苏联,阿富汗,勃列日涅夫,朱翊钧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经济,东欧,明朝,农业,苏联,勃列日涅夫,皇帝,问题,原因,朱翊钧,观点评论,万历皇帝,苏联,阿富汗,勃列日涅夫,朱翊钧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经济,东欧,明朝,农业,苏联,勃列日涅夫,皇帝,问题,原因,朱翊钧,观点评论,万历皇帝,苏联,阿富汗,勃列日涅夫,朱翊钧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