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说到,当朱标离世,朱元璋铲除蓝玉,诛杀大臣,让皇权与藩镇之间缺乏充分的缓冲地带。而朱元璋因忌惮权臣秉国,曾规定在此情况下,藩王可以带兵入京勤王,以“清君侧,靖国难”。或许在明太祖的设计下,藩王出兵必须得奉皇帝圣旨,结束后也必须马上离开京城,绝对不会导致帝位更迭。但这flag就是用来倒的,只是可能谁也没想到,会倒得这么快。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驾崩,皇孙朱允炆身登帝位,即建文帝。这位二十一岁的年轻皇帝,将直面与诸位皇叔之间的权力博弈。这种对立几乎是很难避免的。我们知道,明初封藩,以屏皇室。边塞王爷就有九位,其中太祖四子朱棣镇守燕京(今北京),拥兵十万;十七子朱权被封至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还手握朵颜三卫的精锐骑兵。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
代入建文帝的视角,环顾周遭,难免被这些手握重兵的筋肉兄贵,哦不,蜀黍吓到。为巩固皇位,必要削弱藩镇。这本是大工程,奈何皇帝图样图森破,想急吼吼地解决问题。他和心腹大臣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商议削藩。齐泰认为诸王之中燕王朱棣实力最强,应先从燕王开始。但黄子澄反对,他认为燕王有功无过,应先从有问题的藩王下手,以争取舆论。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
结果皇帝就慢悠悠地从那些战斗力不强的藩王削起。七月,周王朱橚(朱棣同母胞弟)的次子朱有爋,巧合地告发父亲谋反,建文帝随即把握机会,将其被废为庶人。建文元年(1399年),皇帝又以各种借口,陆续废除了齐、湘、代、岷四位藩王。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
这无疑是在给各地藩王释放一个危险的信号,仿佛是在提醒他们早作准备,比如朱棣。《明史》载,他“智略有大勇,能推诚任人”。在边地这些年里,他“节制沿边士马”,又“屡帅诸将出征”。能文能武,有经验又有威望,手上也握着大军,那为何还要束手就擒呢?但欲扬先抑,想起兵,先得让人觉得他不会起兵。所以明白人朱棣,选择了“发疯”,以缓解皇帝的猜疑。但双方都明白,对方必除自己而后快,区别只在于谁先动手。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
最先忍不住的,还是建文帝。七月,他下密旨,令北平布政使张昺和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张信逮捕燕王,及王府的官属。万万没想到,这些人中出了个叛徒——张信。他将此事报告朱棣,使后者将计就计,诱杀了张昺和谢贵。抓住这个借口,朱棣起兵。这打仗,总得有个名义。所以他想起了老父亲留下的祖制——“清君侧,靖国难”。他指责齐泰、黄子澄祸乱朝廷,以此为由悍然南下。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
朱棣的思路很明确,自己兵力虽多,但相比全国,还是少的。所以必须兵锋直指都城,尽快拿下金陵。与之相比,防守方在空间、数量上都占据优势。只要皇帝不乱指挥,将领再靠谱一点,平推过去,也不会输。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
可偏偏,这两件事情都没做到。先说将领。洪武年间,开国元勋老的老,死的死,被杀的被杀,隐退的隐退。这当然削弱了功臣对皇权的干预,也自然限制了可用的人才。朝廷首先启用了老将耿炳文。他面对朱棣的猛烈进攻,虽然受挫,但坚守不出,硬生生消耗燕军时间,迫其撤退。结果建文帝听闻耿炳文打不过,遂听取黄子澄的建议,任命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为大将军。很遗憾,这位名将之子不懂打仗。他接掌全军后,被常年征战的朱棣,打得屡战屡败,“诸军皆溃”,怀疑人生。皇帝见势不妙,赶紧又临阵换帅,召回李景隆。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
此时朝廷虽然不断战败,但兵力上仍有绝对优势。朱棣虽胜,但无力分兵镇守攻下的城池,所占之地无法巩固,很快再度易手。正当苦恼之际,朝廷中又出叛徒——一个不满建文帝的宦官,送来了京城布防情报。这让老于兵事的朱棣,以为有了绝佳的机会。建文四年(1402年)年初,他率军越过山东,想一鼓气攻下京城。孰料在四月的春风里,他遇到了另一位名将之子,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后者统兵在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一场鏖战,斩将夺旗,大破燕军。“燕兵惧,谋北归。”无奈之下,朱棣只好退到淝河与徐辉祖相持,眼看着最后的机会即将消逝。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
一场战役的胜负,往往不取决于哪一方更聪明,而在于哪一方犯的错更少。建文帝无疑是个反面典型。年轻的皇帝看到燕军败退,认为稳了稳了,此时更需要兵力拱卫京师,所以把前线的徐辉祖的兵力调回南京。这下子前线原本的优势兵力荡然无存,淮北阻击的军队孤立无援。朱棣绝地反击,截断对手粮草,大败朝廷军,士气大振。然后一波反攻直接达到了金陵金川门。此时留在金川门的,正是那位屡战屡败的李景隆。在李景隆的天平上,一边是不再信任他,会让他前途惨淡的朱允炆;另一边是虽战胜过他,但现在没准能靠投降来获取光明未来的朱棣。他选择了开门。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
当“清君侧”的军队攻入京城,“清君”成为了最终目的。可此时的宫中,突然起火,建文帝“不知所终”,成为一桩悬案。“靖难”结束后,京城中诸多官员因反对朱棣而被杀。皇帝之师方孝孺,更因拒绝为朱棣书写登基诏书,而被灭了十族。反倒是开门投降的李景隆,封太子太师,赐功臣勋号,加柱国,列于群臣之首——然后不到一年,就因连遭弹劾被削爵圈禁,直至死亡。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
闹剧的结尾,篡位的皇叔,坐上了龙椅,在浓浓的血腥味里,改换了年号,开启了新的时代——“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