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1 11:45转载 朝天山下
说到郑成功这个名字,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第一个印象,大概就是身披铠甲、立马横刀的英勇模样吧?今天的“诗说刺桐城”却特别要把篇幅留给我们泉州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们。以郑成功为例,不只是征战沙场,读一读他的诗,看一看他写的书法,足以甩今人几条街呢。
诗人档案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本名森,幼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父亲郑芝龙,母亲田川氏,生于日本平户。一生戎马生涯,病逝时年仅39岁。
《复台》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文韬武略 自幼显天赋
明崇祯三年五月,郑芝龙从日本接回七岁的郑成功,带他回泉州家乡读书,拜当地的秀才为私塾老师。史书记载郑成功“少年聪敏,英勇有为”。据说他8岁通晓《四书》、《五经》,10岁能写八股文,12岁通读《春秋左传》。11岁时写过一篇《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一句“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让老师赞不绝口。郑成功15岁中秀才,21岁入南京国子监读书。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后期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关于郑成功的文学才能,少有专著涉及。泉州文史研究者黄梅雨在早年《话说泉州》的专栏中曾提及郑成功的诗歌。到南京后,郑成功拜当时著名学者和诗人钱谦益为师,当时撰诗以讴歌祖国壮丽山河为主题,比如诗歌《游剑门》中写道:“西山何其峻,巉岩暨穹苍。藤垂涧易涉,竹密径微凉……”钱谦益对这首诗评价很高,认为它“声调清越,不染俗少年”。
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郑成功抱着国仇家恨,焚别青衣,一生水陆征战,极有战略思想。但一有闲暇,郑成功很爱看书,他写过一副对联,表达了自己读书和学习的态度,以及二者对生活的影响:“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中国的传统文人善托物言志,郑成功也很注意品德修养的提升。他曾以梅花能经霜傲雪的品格自勉,表达自己的情怀,在《咏梅》一诗中写道:“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战斗中的郑成功写出的诗词是大气磅礴的。黄梅雨先生认为,最能表明郑成功气吞山河气概的,是率师北上攻打南京时写的《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这首诗表达郑成功忠君爱国的思想,读来慷慨激昂。这时的郑成功在战斗中屡屡挫败清军,内心充满激动与振奋。
泉州文库近年出版的《延平二王遗集》,是重新点校郑成功、郑经父子著作的合集。历史上虽有传抄本存世,但流布不广。1979年,台湾曾集结郑成功的八首诗歌,郑经诗歌十二首、论五篇。总的来说,我们现在能读到的郑氏家族的诗歌不多,但还能看到文韬武略的郑成功诗歌,以及他与朝廷及荷兰殖民者之间义正词严的文书往来。
行书豪放劲健 后世多仿效
你可知道,郑成功还写得一手好字?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副理事长林英明撰写《泉州书法史略》中,就专门介绍过郑成功书法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
林英明认为,科举文人出身的郑成功,书法偏于二王、晋唐帖学一脉,同时又存有明末尚意竞态、豪放劲健的时代印记。郑成功书法用笔不事雕琢,率性而为,但又笔触清晰,错落有致,流露出不同于俗人的超然清雅之气。有赵松雪行书的清丽秀美,又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严谨庄重,毫锋使转刚劲有力,足见功底深厚。
郑成功彪炳史册的原因,是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建立了行政机构,建立台湾第一个汉人统治的政权。郑成功在台湾推行屯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遗憾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39岁便英年早逝,所以书法传世之作不多,以行书为主。在台南开元寺,存有一幅郑成功的《太极图说》行书中堂,节录周敦颐的文章。台湾辅仁大学麦青龠教授说过,这是台湾目前可见第一件有关经学的书迹和历史文献。作品是这样写的:“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静,互为其根……”郑成功节录五行文字,共五十四个字,落款“郑成功”,还有“郑成功印”的印章。这件书法作品是由台南开元寺传芳和尚珍藏并尊为镇寺之宝。
据说台湾曾有很多传世书法作品模仿郑成功的书体。林英明认为,这是书法史上难得的现象,说明后人对民族英雄郑成功墨宝珍视的态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