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在位时间不足九个月,他对北边防卫进行的调整和整顿对明朝的历史发展和北边防卫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安排五军都督府和边防都司及镇守总兵官的人选,其中北边军镇任命了七个镇守总兵官。明仁宗的人生经历是他能够重视北边防卫,加强对北边军镇的调整和整顿的根本原因。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朱高炽即皇帝位。在颁布了大赦令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五军都督府和边防都司及镇守总兵官的人选其中北边军镇是安排的重点。
八月十六日,他首先安排五军都督府和部分都指挥使司的人选“命英国公张辅掌中军都督府阳武侯薛禄掌左军都督府”。这是要对北边军镇总兵官的人选重新进行调整。八月十七日,他任命了四个镇守总兵官;武进伯朱营镇辽东。”
这四个总兵官中,北边军镇占了三个:大同,山海辽东。二十日“升中军都督府都督事谭广为本府左都督,命镇守宣府等处。”这是仁宗在北边命的第四个总兵官。
两天后有一条史料很值得我们注意:“升锦衣卫指挥事林观、刘俱为陕西都司都指挥事,观掌绥德卫,俨掌延安卫”,这条史料向我们表明,朱高即位之时,延绥镇尚不存在,延安卫绥德卫是以两个卫级军镇存在着的。
这是他在北边任命的第五个总兵官,梁铭陛辞时,仁宗特地叮嘱他:“宁夏西北重镇,其军艰窦已甚。尔为首将,务抚绥之。且尔既有常禄,宜惊廉洁之行,果若服食所需不能继,当以告朕,慎无贪暴生事,以困军民。”
实录对此加以解说道:“盖铭以贪贿致败,故申伤之。”过了三天,朱高炽又“命镇守宁夏右军都督事胡原、都指挥使张麟仍俱掌陕西都司事”。
这则史料向我们反映出明代军镇的层级结构,镇守总兵官是最高指挥官,即仁宗叮嘱梁铭说的“尔为首将”,其下一级是都司掌印官一层再往下是卫级、所级以及基层千户、百户和众多的士兵等等。
另外从仁宗的叮嘱和实录的解说看来,梁铭是个贪暴的军官,但是朱高炽为什么非要用一个贪暴的军官任镇守总兵官呢?而且在年底还将其封为伯爵:“封镇守宁夏后军都督同知梁铭为保定伯食禄千五百石,子孙世袭”。
实录就此事特意说明道:“铭尝从上居守北平,多效劳绩,上念之不忘,故有是命。”由此我们知道了梁铭在靖难之役中曾经是朱高炽倚靠的重要将领。永乐八年坐事下狱九年赦复职,副都督胡原捕倭广东。
仁宗即位,进都督同知以参将佩征西将军印,同都督同知陈怀镇宁夏。追论守城功,封保定伯,禄千石,予世券”,可知梁铭就是在抵御李景隆对北平的进攻时多有战绩同时“侍仁宗监国”,并因谗言而下狱,所以朱高炽才对他加以重用并赐封伯爵。
在加封梁铭的同时,朱高炽也没有忘记和梁铭一起任镇守的陈怀“升镇守宁夏都指挥使陈怀为右军都督同知仍镇宁夏;开平备御都指挥使唐铭为都指挥使,仍备御开平”。
据《明仁宗实录》载洪熙元年二月辛丑朔,选择这一天可能就是因为这是二月初一,“颁制谕及将军印于边将。
云南总兵官、太傅、黔国公沐展佩征南将军印:大同总兵镇远侯顾兴祖佩征蛮将军印:辽东总兵官进伯朱荣佩虏前将军印;宣府总兵官、都督费佩平羌将军印。
我们从校勘记的材料加以补充后是这样:“颁制谕及将军印于边将:云南总兵官、太傅、黔国公沐佩征南将军印;大同总兵官、武安侯郑亨佩征南将军印;广西总兵官镇远侯顾兴祖佩征蛮将军印;辽东总兵官进伯朱荣佩征虏前将军印;
宣府总兵官、都督谭广佩镇朔将军印甘肃总兵官、都督费佩平羌将军印:交参将、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佩征夷副将军印;宁夏参将,保定伯梁铭、都督陈怀佩征西将军印:有旧授制逾者封缴回。”
经过补充后的记载我们基本比较清楚,这次颁发制谕和将印的有云南、大同、广西、辽东、宣府、甘肃、交、宁夏八个军镇,其中云南、广西、交三个军镇在南方,大同、辽东、宣府、甘肃、宁夏五个军镇在北方。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征南将军印有两个,个是给沐,一个是给郑享问题在于郑享怎么能佩征南将军印?这肯定是实录在眷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需要认真研究。
自二月和三月颁发了将印之后,朱高炽对北边防卫更加用心。三月二十二日,他“敕镇守河州都指挥刘昭及河州、必里、逃州、西宁、罕东、凉州诸卫:“比岁边人勤劳艰苦,朕夙夜在念,图存恤之。
其洪熙二年各番簇该纳差发马俱且停止,俟洪熙六年如旧徽收。尔等其加意抚绥,毋或扰害,以副联忧闵边人之心。钦哉!’”这是仁宗准备从明年开始停征五年西北边民的差发马,是减轻边民负担的重要举措。
三月二十五日,他“救辽东总兵官武进伯朱荣,今钦天监奏天象,应东夷有兵,卿等须昼夜用心,整军马严固守备,不可须臾忽息’”同时“敕山海永平等处总兵官遂安伯陈英等亦如之。”这又是因天象有警而令边将严固守备。
接着他又对大同军镇的参将人选进行了调整,由于沈清与武安侯郑亨、都督事李谦不合,朱高炽遂下令“召镇守大同后军都督事沈清还命都指挥使曹为参将左武安侯郑亨镇大同。”
这是解决大同镇高层领导集团内部矛盾的重要举措将都督事沈清调走任命了级别低一层的都指挥使曹俭作参将来辅佐郑亨。
洪熙元年五月十二日,明仁宗去世。他虽然在位不足九个月,但对明代北边防卫的调整与整顿却是贡献很大。
他向北边派出了七个军镇的镇守总兵官,颁发了六个将印,使明代北边军镇进入有序化,以后名镇总兵官的接替在实录中均有清楚的记载,并且向北边各军镇派驻了文职机要人员,就此奠定了后世军镇发展的基本模式。
朱高炽之所以如此重视北边的防卫,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在洪武二十八年被册封为燕世子,洪武后期与其父长期居守北平,靖难之役中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当时的朱高炽以“世子守北平,善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仁宗实录更详细地叙述道“李景隆等引兵数十万围北平城,是时城中守备已完,虽老老疾属弱不及万人,帝鼓舞激劝下至妇人小子,皆奋效力,更番乘城,昼夜拒敌,虽矢石交下,人心不变;数夜遣人开门斫敌营,敌惊荒自杀或至明乃定。
景隆等围城久不下,及兵士夜不得宁息,逐退营十数里。无几,太宗皇帝得报,引兵驰归击之,帝亦出城兵夹击,景隆等狼狈大败”。明成祖即帝位后五次北征都是朱高炽留守,前述的梁铭就是朱高炽的心腹爱将。这样的历练,是他即位后能够重视北边防卫,加强对北边军镇的调整和整顿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