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张玉:佐朱棣,死沙场,他的家族超越了徐达,成为了明朝第一勋贵

张玉:佐朱棣,死沙场,他的家族超越了徐达,成为了明朝第一勋贵

前言:

朱元璋开国之后,选择了一批文臣武将辅佐大明江山。这些人中,有开国元勋,也有归附明朝的外姓功臣。其中,张玉便是后者。他从一个元朝官员,成长为明成祖朱棣麾下的铁血战神,并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

张玉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儿子们继承了他的衣钵,让张家成为明朝中后期第一大世家。本文主要讲述张玉及其后人效命明朝的故事。

一、远道而来,他选择投靠这个少年郡王

1343年,张玉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张玉从小就博览群书,聪慧过人。他的父亲是个本地有名的秀才,以教书为生。张玉从小接受父亲的熏陶,涉猎诸子百家之学。他的记忆力惊人,能够将一本典籍念上一遍就记住大半。张玉8岁那年,父亲去世,他也承担起了抚养母亲的重任。刻苦努力的学习成为了张玉唯一的精神寄托。

20岁那年,张玉通过科举成为元朝的进士,被授予官职。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张玉政务勤勉,很快就升任枢密院书记官、知制诰等职务,深受元顺帝信任。他以才干见长,被委任为参知政事,成为管理元朝政务的核心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发兵北伐。元朝江山岌岌可危。1370年,张玉的主子元顺帝北逃上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

明军如虎添翼,张玉也只能背井离乡,跟随元顺帝逃到漠北继续奋战。他在北方沙场上打转了20多个年头,颠沛流离,与世隔绝。元朝北邦已经濒临灭亡,他也渐渐意识到大势已去。然而想要安顿在漠北也不是长久之计。张玉内心非常矛盾,一方面他出生入死跟随元朝多年,一时难以割舍;另一方面明军的铁蹄也逼近眉睫,前景渺茫。

终于,在1399年,已经56岁的张玉决定退隐沙场,带着儿子前往南京,正式向明朝朝廷投降,并表明愿意为大明效力以赎前罪。当时的明太祖已驾崩两年,太子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朱允炆对藩王极为戒备,先后削夺了多位藩王的称号。张玉看准时机,选择在这个君王更替之际归降。

起初,朝廷对这位元老臣子还是存有戒心,只安排张玉跟随蓝玉镇守边疆。在几次北伐中,张玉表现出色,以寡击众,立下战功。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明朝的忠诚。渐渐地,张玉得到了蓝玉的信任,被他引荐给朝廷,任命为副将。

1402年,蓝玉建议朝廷任命张玉为燕王府护卫。当时的燕王朱棣年仅32岁,已经颇有才干和谋略,但麾下缺乏军事人才。得到张玉这样一个谋主,无异于雪中送炭。燕王府中一些老臣像徐达等还对张玉颇有微词,认为一个外姓之人不可轻信。

但是朱棣见到张玉后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和经验,多次与他讨论军国大事,推心置腹。张玉对朱棣也十分敬佩,见他英姿勃发、气度非凡,便想跟随这样一个英主,大展身手。

张玉本就是北方人,自然也更习惯跟随燕王这样的主子。他很快就融入了燕王府,受到朱棣的倚重。有一次,朱棣对左右说:“张玉识见谋略,卓然老成,非诸侯所及,且端方有匡直之益,诚难得也。”这位旁人眼中的降将,在朱棣心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心腹功臣。

张玉对朱棣言听计从,甘心效命。他把对元朝的思念和对明朝的愧疚都转化为对燕王的忠诚。朱棣也十分看重张玉的才学,把他和朱能并称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两人一个擅用兵,一个善谋划,让燕王府的实力日渐强盛。

1407年,建文帝意图除去这个心腹大患,密谕在北平的官员设计迫害朱棣。张玉和朱能巧妙化解了这次危机,随后毅然加入了朱棣反叛建文帝的行列。

二、一鼓作气,连续大败南军两主帅

朱棣在北平起兵后,张玉立刻率军控制了北平九门,响应燕王。他对北平城的守军了如指掌,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将城池内外打点得井井有条,做好了反攻的准备。

建文帝大惊失色,立即派遣神机营前校尉耿炳文率领30万大军前往剿“叛”。耿炳文是明太祖的心腹猛将,屡建奇功。他早年跟从大军打天下,战无不胜,声威赫赫。如今突然受命镇压燕王,也兴奋难耐,誓要将叛军生擒于股掌之间。

1407年冬,南军逼近北平,张玉建议朱棣采取运动战,以速击胜。他分析了南军行军迅速,将士疲惫,后勤不足等问题。朱棣同意了他的计策,命其带领一队轻骑兵,袭击南军的辎重部队。

张玉精心部署,命士兵饱食少睡,修整战装。他亲自检查每一名战马和武器,以保证远袭的效果。终于,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燕军悄悄绕到南军的后方,对辎重部队发动突袭。南军士兵大多已经入睡,全然没有防备,瞬间溃败。张玉一鼓作气,掠夺了大量辎重物资,还生擒了不少俘虏。

大捷的消息很快传到耿炳文耳中。老将勃然大怒,立即调兵准备反击。双方在白沟河附近遭遇。张玉又建议朱棣坚壁清野,引诱耿炳文深入。南军果然被吸引到沼泽地带,大力螫陷。就在这时,朱棣命燕军对南军发动突袭。张玉亲自率领一队猛将,直取南军大营。

南军陷入混乱,溃败一片。这位开国老将不得不丢下辎重,退回真定固守。张玉的两次大捷,为燕军士气打了强心针,也重创了南军的威信。

建文帝见耿炳文连番失利,只能另派边疆大员李景隆前去镇压燕军。李景隆将士众多,自负经验丰富,对燕军更是轻视。他带着大批轻骑兵先行赶路,直接杀到北平城下,企图生擒城中守军。

燕军早有准备,城头箭如雨下,李景隆的轻骑兵再度溃败。此时,张玉会同城内的朱高炽,挑选优势兵力在郑村坝附近列阵。李景隆也率大军赶到,双方大战一场。

张玉亲自带队突击李景隆的大帐,其余燕军则分批对南军几个大营发动攻击。朱棣也亲自加入战斗,杀气腾腾。李景隆这次战败得更为惨重,主帅大帐都被张玉攻破,丢下了玺书和御用物品仓皇撤退。

张玉的两次大捷,彻底击垮了南军的士气。建文帝这两位心腹大将接连战败,让朝野为之哗然。燕军的声势也日渐高涨。

三、舍生取义,壮烈牺牲在沙场

1409年,已经跟随朱棣7年的张玉经历了他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战。这一年,朱棣要攻取东昌,以钳制建文帝方面的援军。东昌守军由猛将盛庸率领,号称10万之众。盛庸深得建文帝信任,他在东昌城内积极备战,筑起重重城池,以图死守。

燕军来势汹汹,很快就包围了东昌城。朱棣亲自督战,以张玉、朱能等为先锋,轮番攻城。东昌守军也节节抵抗,城头弓箭如雨,打退了燕军多次攻城。

双方在东昌城下血战两昼夜,打成了胶着状态。这时,盛庸突然亲自率军出城反击,想生擒燕王。朱棣见大势不妙,也亲自上前督战。结果被盛庸的军队重重包围,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

朱能看到燕王险境,带领亲兵奋力突击,分散了几个南军营寨,终于救出了朱棣。然而张玉并不知道燕王已经脱险,他还在南军重围中寻找朱棣的身影。张玉为完成救援任务,继续孤军深入,杀出一条血路,所向披靡。他的勇猛给南军以极大震慑,也让燕军军心为之一振。

就在这时,张玉已经颜面累累,力不从心。盛庸立即亲自调动大批兵马围攻,张玉陷入绝境。他奋力杀敌,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燕军将士无不痛心,都哭着请罪。朱棣也悲痛欲绝,当场流下了眼泪。“胜负常事,不足计,恨失玉耳。艰难之际,失吾良辅。”朱棣如是说。

张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儿子张辅已经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在这场内乱中,张辅也建立了自己的军功。他时时想起父亲的嘱咐,以报效国家为己任。

四、三傑出世,让张家称雄两百年

靖难之役最终以朱棣胜利告终。明成祖即位后,他特别缅怀张玉的功勋,追封张玉为荣国公,谥号忠壮。

张玉在世时,朱棣对他膝下优秀的三个儿子也格外关照。张家诸子都得到良好教育,立志报效国家。这三兄弟后来都在明朝官场中活跃,让张家势力达到鼎盛。其中长子张辅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是最为杰出的一位。

张辅自幼随父亲在军中受训,深得张玉真传。他继承父亲的兵权后,很快就在靖难战场上崭露头角。张辅沉稳睿智,朱棣对他十分赏识。明成祖登基后,张辅被授予高级将领职务,曾多次率军征讨四方反叛。张辅深谙用兵之道,屡建战功,受到明成祖的信任和提拔。

结语: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历史变迁,张氏一族虽然早已湮灭,但他们报国舍生的精神却世世代代激励着华夏儿女。面对今日的世态炎凉,我们更应秉持历史记忆,励志图强,让中华民族再次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家族,张玉,徐达,明朝,成为了,超越了,沙场,南军,朱棣,故事传记,张玉,燕军,张辅,南军,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家族,张玉,徐达,明朝,成为了,超越了,沙场,南军,朱棣,故事传记,张玉,燕军,张辅,南军,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家族,张玉,徐达,明朝,成为了,超越了,沙场,南军,朱棣,故事传记,张玉,燕军,张辅,南军,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