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件会因其影响深远而被后人刻骨铭心。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却也在安史之乱这场惨烈的内乱中蒙上了一层阴影。
那个本应继续辉煌的时代,因为统治者的轻信与失策,最终步入了衰落的深渊。然而,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早在这场祸乱爆发之前,唐朝的宰相张九龄就曾预测到了。
他在第一次见安禄山的时候,就留下了八字预言,结果22年后果真应验,几乎倾覆了整个唐朝。
神童扬名,步步高升
张九龄,字元方,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官宦世家。
他自幼聪慧过人,有着过目成诵的惊人记忆力。10岁开始,他就对古今文史了如指掌,能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融会贯通,写出惊世骇俗的文章。
13岁那年,张九龄以一篇《中和赋》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赏识。王方庆看后大加赞赏,说道:“此子必能致远!”从此,张九龄的名声传遍岭南。
张九龄勤奋好学,文思敏捷,又有诗书造诣。他写的八股文章结构严谨,行云流水,气势恢宏。17岁时,他已经能以易经中的卦爻对应天地人事物编撰文章,被时人称为“神童”。
20岁那年,张九龄果然高中进士,开始了他顺风顺水的仕途生涯。当时,宰相张说因得罪武则天心腹张昌宗而被贬岭南,有幸读到了张九龄的文章,对他的学识和才华赞不绝口。
张说博学多识,在文坛上颇有声望。得到他的举荐,无疑对张九龄的仕途极为有利。加上张九龄工作勤勉,为人正直,很快在朝堂上跻身顶尖之列,进而跃升为宰相级别的重臣,对开元盛世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
可张九龄内心并不满足。他是一个正人君子,明辨是非,有自己的判断,不会轻易妥协。这在乱世与安宁中皆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黑暗笼罩,难觅明灯
开元十四年(726年),宰相姚崇被唐玄宗猜忌,遭到软禁,不久死在家中。
张九龄为此深感唐玄宗用人如草芥,异日只怕也难逃祸害。他上疏力陈姚崇清正,请求为其昭雪冤屈,却被唐玄宗视而不见。
张九龄明白,此事背后定有门道。唐玄宗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勤政爱民的明君,而是被权力冲昏了头脑。朝中奸佞当道,忠良渐难为继。
次年,唐玄宗又贬谪了重臣宋璟。张九龄为之叹息,他预见大唐已日渐衰微,自己也难逃厄运。
张九龄尽力维持朝政稳定,但他能改变的太少了。唐玄宗沉迷享乐,已不再听信忠谏。朝中腐败日深,马上就会酿成大祸。
这时的张九龄心力交瘁,他像一盏渺小的明灯,难以驱散笼罩朝堂的黑暗。作为宰相,他力不从心。每每夜深人静之时,张九龄都会独自咏叹,感慨万千。
一语预言,不效警醒
一晃眼,转眼到了开元二十年(732年)。这一年,张九龄在长安与一个偶然相遇的人,留下了他一生最著名的预言。
那年冬天,时任范阳节度使的张守珪,在幽州抓住了一个偷羊贼,本想按军法处决。那贼被五花大绑,却突然高呼:“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
张守珪听了大笑,觉得这小贼还有点意思。经过审问,偷羊贼自报家门,他名叫安禄山,是个胆大包天的胡人。
张守珪本想将他斩首,但见他长相魁梧,又会说大话,就放了他,还收他为养子,安排他在军队中效力。
没想到,这个落魄的胡人在张守珪手下居然一路升迁,从偏将到平卢军使,还亲自去长安拜见过唐玄宗。
按惯例,进京觐见还需拜见宰相。张九龄作为户部尚书,便与安禄山有了第一次见面。
“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张九龄只一眼,就看出安禄山非一个善类。他在安禄山离开后,立即对侍中裴光庭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然而张九龄的预言,却没人当真。安禄山很快回到幽州,继续张守珪的手下做官。张九龄虽有先见,但无力改变既定的宿命。
四年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已是平卢军节度使,奉命带兵出征契丹,大败而回。
张守珪气急,立即向朝廷奏请斩杀安禄山,以儆效尤。安禄山被押解到长安,再次见到张九龄。
“此人悖逆不法,罪该万死。”张九龄立刻向唐玄宗递上奏折,主张必需处决安禄山,并引古论证。他希望唐玄宗能听取自己的忠告,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然而,唐玄宗并不理会。他直接批示:“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
意思就是你张九龄凭什么断言安禄山就是祸胡?
张九龄哑口无言。只能眼睁睁看着,唐玄宗不但饶恕了安禄山,还重新派他回幽州任职,让他“悔过自新”。
从此,张九龄的心里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他再清楚不过,放虎归山,必定会酿成大祸。奈何自己的忠告和预见都石沉大海,难以警醒迷失的君王。
无力回天,遗憾终生
时光荏苒,转眼到天宝十四年(755年),张九龄已去世多年。而他的预言,终于应验了。
这一年,安禄山以病为借口,推脱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他在范阳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
果然,如张九龄所料,安禄山终成大祸。张九龄曾一眼看穿安禄山的真面目,却没能说服唐玄宗采取果断措施,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从初遇安禄山到事发,足足22年过去。张九龄只能在坟墓下长叹,自己的预言不幸应验,无力回天。
一语成谶,却无力阻止悲剧重演。这就是张九龄的人生写照。他用智慧洞察了未来,却无法改变既定的历史进程。
作为臣子,他尽力进谏却石沉大海;作为智者,他预测了祸乱却不被重视。张九龄一生置身乱世,唯有叹息自己的渺小和无奈。
结语
张九龄一生经历了太多朝堂风云变幻,但他始终不能决定历史走向,只能任由潮水推着他漂流。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我们力量太渺小,即使有远见卓识,也难逆天命而动。
张九龄一句“乱幽州者,必此胡也”成就他千古,可他终究只是历史的旁观者。当他辞世之时,心中是否留有遗憾?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偶然的相遇,一个壮阔的宿命。张九龄的人生轨迹即是历史的缩影。他那句预言如一道亮光,穿透时空,照亮了千年以来的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