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殷商王朝,曾经辉煌一时,紫微星垂照,中原之主。然而到了纣王这一代,开始腐朽堕落。纣王暴虐无道,为博妲己一笑,竟令万民修筑鹿台。殷都内酒池肉林,歌舞升平,纣王与妲己、褒姒过着糜烂奢靡的生活。而纣王统治下的百姓,却在暴政与重税压榨下痛不欲生,民不聊生。
纣王生性残忍,曾用酒袋和米袋击打殷民,或令左右以烹猪法烹杀百姓,又用犁耕活埋百姓。重税和强徭让百姓们不堪重负,田畴荒芜,民不聊生。天灾时,百姓无粮于家,纣王不闻不问。百姓向纣王求救时,纣王竟将求救者烹杀,任由百姓们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殷民百姓早已痛恨纣王的残暴,渴望推翻其统治。
一、商纣末路,周姬图伐
在此时期,西伯姬昌治下的周国日益强盛。姬昌出生于西伯昌国,其父季历在位时期,便开始发展农业、整顿吏治,使西伯昌国逐渐强大。季历还采纳贤臣的建议,征服周边小国,积蓄实力。季历去世后,姬昌襄袭其位,秉承父志,推行仁政,使周国实力大增,军队训练有素,武器精良,库藏充足,一时之间令纣王忌惮。
姬昌自小便显示出聪慧过人的资质,深得百姓爱戴。他博学多才,善于用人,并以仁义治国,轻徭薄赋,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召集贤才辅佐朝政,采纳百姓意见,深得民心。周国农业发达,武备充实,国力强盛到令商纣王忧心忡忡。纣王明白,要长期统治天下,必须削弱周国势力。否则,以姬昌的抱负和才干,迟早会危及自己的帝国。
为削弱周国威胁,纣王先后两次设计囚禁姬昌。第一次,纣王假意以重赏的名义召姬昌到殷都,接到召见后,姬昌虽有所猜疑,还是抱着一试的心态前往。谁知一到殷都,纣王便将姬昌软禁起来,명명其为“察看东方”。周国群臣得知大惊,立即积极营救,用重金财宝贿赂纣王宠妃。纣王贪图金银,这才放过姬昌一次。
第二次,纣王直接囚禁姬昌于牢狱之中。周国大臣再次用美女财宝求情,纣王这才再次放过姬昌。然而,两次囚禁并没有削弱姬昌的雄心壮志,反而使他更坚决起义反纣的决心。他意识到,纣王已经昏庸到任由金银美人就可收买的地步,如此君主已经到了必亡之时。
纣王两次放过自己,更加坚定了姬昌的反叛之心。他认为纣王还存有一些警惕之心,才没有置自己于死地,这样的君主尚有留下的价值。但是纣王仅因金银美人就放过自己,这显示出他已经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这样的君主是活该被推翻的,为了天下苍生,自己有责任起而反之。
为了推翻殷商统治,救民于水火,姬昌四出寻找人才以图大业。他派出贤臣四处访求贤才,希望能获得像姜子牙这样的谋臣,来助自己成就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在姬昌的不懈努力下,许多儒生才俊也纷纷前来投奔,对姬昌推翻商朝充满期待。周国的实力与日俱增,一场亡商天下的决战已在不可避免地酝酿之中。
二、姜子牙解钓,姬昌相逢
一日,姬昌带领侍从外出狩猎,想要放松一下心情。按照当时的习俗,姬昌事前请占卜师对此次出行进行占卜,看看能否获得吉兆。占卜师进行占卜后,惊奇地说:“主公此行非比寻常,将获得一个人,乃是辅佐主公的贤德之士。主公千万不可错过,此人是主公久盼的大贤相也!”
姬昌听后大喜,乘车来到渭水之滨,四处张望,希望能遇见占卜中所说的贤者。在渭水边的一座小山上,姬昌看到一个身着布衣的老者,正悠然地拿着一根直钩在河中钓鱼。姬昌走近仔细一看,只见老者头戴斗笠,面带微笑,神态从容,丝毫不像普通老人。
姬昌见老者空手直钩钓鱼,不禁好奇,上前搭话道:“老者,您这钓鱼的法子甚是奇特,竟是不用鱼饵,只用直钩便能钓到鱼?”老者抬头看他,眼中透着智慧的光芒,微微一笑,缓缓说道:“愿者上钩,愿者上钩啊。”
姬昌觉得老者这句话极富哲理,说话也不像普通老人。他追问道:“老者这句话意味深远,愿者上钩,看来老者并非凡人,不知可有什么隐喻?”老者抬起头,上下打量了姬昌一番,这才说:“在下只是条疏老夫,您看我这样的穷酸样子,哪里像个大人物呢。”
姬昌继续追问,老者这才缓缓开口:“这直钩钓鱼虽然离奇,也不如纣王之奇特,放过你西伯姬昌,可谓纵虎归山。”姬昌听出老者所言,知他语带深意,便说自己正是姬昌,请老者助己匡正社稷。原来,此老者便是姜子牙,当世之难得一遇的贤相。
姜子牙本不愿接受姬昌邀请,躲避道:“在下草莽一介,无甚智力,又年迈力衰,怎敢承担如此重任?主公实在是眼拙,相中区区一个老朽!”姬昌一再恳请,说自己多年来一直在寻求这样的贤相,能与姜相逢实属不易,一定要留下他以达成救世伟业。
为考验姬昌的志心和诚意,姜子牙便提出一个过分的要求:“老朽年纪大了,坐车恐怕不方便,西伯就请用肩舆把我背回周国都城吧。”姬昌毫不犹豫,让手下在林中削出木架,然后顶着众臣的目光,亲自背起姜子牙往周都走去。
众臣看到西伯亲自背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都大惊失色。有的劝姬昌别再背下去,这样有失国君颜面;有的直接上前劝阻,但都被姬昌拒绝。姬昌一心想完成姜相的要求,以显示自己的诚意。
走了一段后,姬昌才发现方向错了,于是调转回头,继续往周都方向走去。他一路上咬牙忍痛,直到筋疲力尽才小心将姜相放下。姜子牙步下肩舆,笑着对姬昌说:“多谢西伯大恩,老朽这一生从未受过如此礼遇!”
姜子牙说,姬昌总共背了自己800步路,所以可保周国江山800年无忧。姬昌追问能否再背几步,但姜子牙说天命难违。这其实暗示姬昌此举导致周朝分为东周西周,姬昌亦有失误。但姬昌的诚心感动了姜子牙,姜子牙决定辅佐姬昌,助其成就大业。
三、姜相佐姬,伐商灭纣
在姜子牙的谋划下,周国势力不断扩张,将周边小国一一吞并。姜子牙通过留客计等奇谋,让这些小国主动归顺周国。有的小国主动来朝,有的则在周军压境时请降。周国军队战斗力强大,令人望风披靡。在姜子牙的策略下,周国军队很少明正面大战,多通过间谍活动、政治攻势
为进一步削弱商朝实力,姜子牙建议姬昌攻打商朝庇护下的黎国。黎国处在商周交界之地,地势险要,资源丰富。它既受商朝庇佑,又经常侵扰周边小国,是周国心腹大患。姜子牙分析黎国若被攻取,周国实力将大增;若引来商军救援,也可趁势直捣黄龙,一举歼灭商军。
姬昌接受姜子牙的建议,派兵攻黎。黎国果然向商朝告急。姜子牙料定纣王必定出兵救援,便设下伏兵,大败商军。黎国不久被攻破,姬昌的声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久,姬昌去世,其子姬发继位,仍由姜子牙辅政。姬发才智不亚于父,对姜子牙更是尊重有加。他经常访谈姜子牙,请教政事。每每有大事,也一定会与姜子牙商议决策。在二人共同努力下,周国国力蒸蒸日上。
到姬发在位时,周国实力已占天下三分之二。姜子牙认为伐纣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分析说,商朝已是强弩之末,百姓疾苦难忍,天时地利人和均已到位,正是一举歼灭商朝的大好良机。姬发也一直以灭商复仇父亲为志,这时也打算起兵。
姬发对出兵犹豫不决,占卜的凶兆和军旗被风所损都让他心生退意。姜子牙则以凶兆为三路出击之吉兆,鼓舞姬发决心。他详细为姬发分析当前局势,证明伐纣是历史的必然。最终,姬发听从姜子牙计策,选择在寒冬腊月出兵。
按照姜子牙的部署,周军分三路突袭殷都。主力军从正面猛攻,配合侧翼埋伏的两支军队,迅速将殷都四面包围。殷军猝不及防,大乱。周军顺势直入城中,纣王见大势已去,焚烧朝歌宫殿并投火自尽。至此,殷商王朝被完全推翻,周朝正式建立,姬发为周武王。
四、姜相之谋,姬王之用
姜子牙与姬昌、姬发的配合,成就了周朝伐纣灭商的伟业。姜子牙凭借超凡的谋略与韬晦的为人,帮助了姬昌、姬发完成夙愿。而姬昌和姬法则用心听取姜子牙的谏言,全心信任他的谋略,以至臣之礼对待。君臣之间的默契配合,才能发挥双方的长处,共创大业。
姜子牙之所以愿意辅佐姬昌、姬发,也因为二人的才略和品格。二人秉承先王遗志,心系百姓疾苦,志在匡扶社稷。纣王两次放过姬昌,也坚定了姬昌反纣的决心,由此可见姬昌之忠义品格。姬发继位后,也对姜子牙言听计从,继承父志,最终成就大业。
姬昌错误地背姜子牙方向,导致周朝分裂,也有意无意中反映出姬昌才华有限,需要姜子牙谋略的辅佐,
结语:
姜子牙与姬昌、姬发的配合,折射出一个朝代兴衰的关键在于君主的英明与否,以及是否能选拔到贤臣。姜子牙代表智慧与谋略,辅佐明君是其一生的政治理想。姬昌和姬发用人唯贤、端,体现出他们的胸怀与抱负。一位聪明果敢的君主,加上一位出色的谋臣,从而开创出辉煌灿烂的一代。这段历史充满传奇色彩,也启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