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所向披靡,国势日渐颓败。在这动荡时期,仍有人心怀家国,誓死捍卫河山。文天祥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他为宋室忠心抗争至死,成为千古忠臣的典范。
文天祥坚持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个人英勇难敌大势,他以一死谢天下,成为中华民族抗争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一、儒家世家 忠君之心
文天祥生于公元1236年,出自一个儒学世家,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熏陶。他性格耿直,为人正派,从小就立誓报效国家。20岁时,文天祥进士及第,开始从政之路。当时蒙古大军压境,南宋节节败退,形势危急。文天祥心系家国,主战派系,希望能够组织抗蒙义军,保卫南宋。
然而,许多南宋官员已丧失斗志,主和派占了上风。1259年,文天祥任池州幕僚参谋,曾向知州陈宜中进言抗蒙事宜,却惹来斥责。陈宜中批评他“轻生不顾妻子”,文天祥当即愤然辞职。此后,文天祥长期在外漂泊,视抗金为己任。
当时,许多南宋官员觉得抵抗蒙古已经无望,纷纷谄媚元朝,希望藉此保全性命和官职。而文天祥却义无反顾地投身抗蒙事业,这种精神令所有见识过的人都敬佩不已。
1273年,文天祥参与组织涂山海岸的抗蒙民变,他白天训练士兵,夜晚巡视防线,与士兵同甘共苦。这场抗争虽很快就被元军镇压,但文天祥的诚恳感动了当地百姓。
一位参加民变的农民说:“文公为我们抗蒙,心切如焚,我们也要努力支援文公!”经过2次监禁后,文天祥终于官复原职。1275年,蒙古大军直逼临安,文天祥奉召入京师,仍然主张抵抗到底。他上奏宋廷应迁都南方重整旗鼓,并亲自统率禁军死战。然而,投降派已经占据上风,文天祥的主战策略难以实施。
当时的宋廷已然土崩瓦解,主战派不再有力量反对投降。看着南宋即将覆灭,文天祥心如刀割。1276年,宋恭帝在主和派压力下向蒙古投降,文天祥悲痛欲绝,他对亲友说:“吾虽死之日已窜,然忠义两全者,死而无憾也。”他痛心宋主昏庸,又悲愤自己无法扭转乾坤,只能誓死捍卫最后一线生机。
二、抗元义军 义无反顾
宋亡后,文天祥联合其他抗元人士,在福建等地创建抗元义军,拥立宋恭帝的弟弟建昭帝,意在恢复宋朝河山。此时,文天祥已无妻儿家誓将为复兴宋室鞠躬尽瘁。起初义军物资短缺,文天祥夜不能寐,心念“生民涂炭,士卒疲惫,此忧且从何解!”
1277年,文天祥率军攻占泉州等地,一时之间,响应者众。当地百姓纷纷前来参军,盼望能扭转乾坤。
有个叫张必先的老汉,举家从福州县逃到泉州投奔文天祥,激动地说:“祖宗十八代祖籍福州,现在蒙古鞑子占了故乡,亏了文相国来了,我才看到收复福州的希望啊!”像张必先这样的难民在文天祥麾下不胜枚举。他们身无长物,却仍与文天祥同甘共苦抗元。
文天祥所到之处,士兵们都对他推崇备至、乐于追随。因为文天祥生活俭朴,与士兵同甘共苦。每当部队袭击元军,文天祥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1278年春,文天祥率军在广东击退元朝水军,士气大振。有个年轻小兵激动地说:“天祥哥哥带领我们打了这么多胜仗,我见了他,热血沸腾,什么都不怕了!”文天祥与士兵并肩作战的勇猛,成为传播开来的美谈,也鼓舞着更多同胞加入抗元斗争。
然而,面对元朝的铁骑,文天祥的抗元义军终究寡不敌众。1279年,建昭帝被元军俘获,抗元大业宣告失败。次年,文天祥在海上被元军捕获。他凝望大海方向,心中充满惆怅:“哀我儿女多灾难,国破家亡在眼前!”
三、筚路蓝缕 豪气干云
被押解到大都后,文天祥受到忽必烈的礼遇。忽必烈意图拉拢文天祥,委以官职,文天祥却态度坚决。有官员劝他“臣之事君,当救之不恤”,但文天祥毅然拒绝,宁死不屈。
起初,狱卒对文天祥颇为轻视,押往大牢时,还故意解开他的绳索,意在让他趁机逃走。哪知文天祥神色自若,毫不理会。狱卒只得惶恐地重新绑好他。
3年多的监禁生活,并未摧毁文天祥的志向。有回忽必烈召见文天祥,问他“卿欲为宋乎”,文天祥毫不犹豫地说:“欲之!”忽必烈又问:“然卿师旅既灭,土地既失,帝位既覆,欲为之奈何?”文天祥气壮山河地回答:“死而后已!”左右侍臣闻言皆为文天祥的气概折服。
1282年冬,忽必烈再度软禁文天祥于大都,企图迫使他投降。此时,江南抗元义军四起,都打着恢复宋朝的旗号,忽必烈大怒。经过考量,忽必烈终于下定决心杀死文天祥。当元军来传达判决时,文天祥不改风采。他微笑着对狱卒说:“吾今得以身殉国,实幸甚幸甚!”
临刑前,他平静地吟出自己的代表作《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遥望南方,文天祥神情坦荡就义。行刑人也为文天祥的气概折服,叹道:“方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谢桓公耳!”当日文天祥殉国的消息,如惊雷乍响,所有人无不为之震撼。
四、千古忠魂 凝聚民族精神
文天祥以一死殉国,成为中华民族千古忠魂。他在南宋亡国之际,以己身践行“忠君”“报国”之道,是儒家精神的正统传人。文天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精神支柱。
如今,每逢国家危难之时,文天祥那种视死如归的豪气,总会激励后人奋起。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邓颖超曾发出“犹记苏秦兮文天祥”的振臂高呼。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也曾手书“苏秦谋秦,文天祥思宋”悬于中南海怀仁堂。可见,文天祥忠君报国的高尚品格,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每当国人怀念先贤志节,都会忆起文天祥殉难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愿。文天祥孤军奋战、视死如归的气节,在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有历史学家评价说,文天祥“一生之努力固无成就,而其精神却成就千古”。正是文天祥的精神永存,成为我们民族自强的滋养。
文天祥用一人之力对抗强敌,虽终告失败,但他的气节和精神永存。文天祥的一生,足以昭示后人在艰难困苦时刻,仍当坚持信仰,永不言弃。只要我们汲取先人殉道的精髓,继续前行,国家河山的明天必将到来。
结语:
英雄抗争虽败犹荣,坚守本份听天命。文天祥以死成仁,其精神永放光芒。忠君爱国本天经,世世代代作楷模。国家兴亡系共运,报国必当尽心血。文天祥挥泪当,江山意气宜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