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朝功勋将领汤和,年过70仍花天酒地,朱元璋不但不杀反赏后人荣华

明朝功勋将领汤和,年过70仍花天酒地,朱元璋不但不杀反赏后人荣华

前言:

中国历史上,不少将领都是一生跌宕起伏,沙场浴血奋战。然而也有些将领,志存高远,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隐逸生活。这种宁静而智慧的人生,也令后人景仰,汲取人生的精髓。

本文所要敘述的汤和,就是其中一位令人尊敬的隐逸将领

出生于书香门第,聪明好学又善战

汤和,字廷瓛,江苏太仓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显示出聪明好学的天资。据说汤和的祖父汤思退,是元朝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汤思退酷爱读书,还善于教导后人。汤和从小就受到祖父的熏陶,展露出天资聪颖的一面。

汤和不仅学习态度认真,而且对武术也极为热爱。他从小就开始习武, 出异于常人的勇武之才。有一次,汤和年仅10岁,就打败了村中一名大他许多的健壮青年。这份超乎寻常的武艺,为日后成就大业埋下了伏笔。

根据《明史》的记载,汤和“年少时好读书,通《六韬》、《三略》,又能诗文”。他少年时就显示出非凡的文采,这为他日后在军中赢得“诗书将军”的美名打下了基础。

不仅如此,汤和在后来对兵法、火器的研究上也有较高的造诣。江南地区火器发达,这为汤和日后善用火器立下战功提供了有利条件。

可以说,汤和少年时就显示出过人的武艺、智慧和学识,这些天赋和后天的努力,为他日后在军中崭露头角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个英雄的成长道路正在开启。

跟随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

20岁出头时,汤和便跟从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这时的朱元璋还是个积蓄力量的小军阀,汤和成为了他麾下的一名年轻将领。

根据《明史》记载,最初汤和只是“掌管火铳”,主要负责军中火器的保养与使用。但很快他就在战场上崭露头角,成为朱元璋麾下的猛将。

在朱元璋攻占金陵、建立明朝的战争中,汤和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征战沙场多年,战无不胜,被朱元璋称赞为“万夫不当”。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封汤和为顺天伯。此后,汤和跟随明军征討四方,战功彪炳。他先后攻占郑州、开封等地,收复了黄河、长江中游地区。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在攻占郑州的战役中,汤和破城有功,为了奖励他,朱元璋当场将自己手上的金玉佩环赏给了他。这显示出朱元璋对汤和军功的肯定与褒奖。

在与陈友谅的战争中,汤和又立下赫赫战功。这场战争对明朝命运至关重要。陈友谅本是朱元璋麾下的一名将领,后来在江东称王,与明廷对抗。此战的胜负将直接影响到明朝的存亡。

作为明朝崛起期的一场关键战役,它不仅考验着双方的实力,也是一场忠诚与叛变的较量。最终,忠诚得到回报,汤和以寡敌众,大破陈友谅,成为此役的最大功臣。

据《明史》记载,陈友谅溃败后,汤和将他的珍藏马匹数百匹献给朱元璋,朱元璋都一一赏赐他的属下,以示对汤和功劳的嘉奖。

通过这些战役的锻炼,到明朝统一天下之时,汤和已是一位身经百战的猛将。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用兵沉稳,有出众的指挥才能。可以说,汤和对明朝的崛起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文武双全的才华,深得明太祖敬重

因此,汤和也被称为“诗书将军”。他除了武勇善战外,还很有文采,善作诗赋,书法清劲流畅。在战间隙,汤和经常吟诗作赋来抒发胸臆。

汤和不仅对兵法 文字有研究,对音乐、绘画也颇有心得。他对古琴、棋艺尤为擅长。《明史》中记载,有一次朱元璋邀请汤和下棋对弈,汤和“虽年迈,智慧渐长,元帅不能胜”。

这显示出汤和不仅在军事上才华横溢,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是极有造诣的。

可以说,汤和集武略、才学与品格于一身,是一位典型的“文武全才”。他对明朝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汤和的文采与学识,也给朱元璋留下深刻印象,增强了两人的友谊。朱元璋曾多次与汤和畅饮对酌,吟诗作赋,两人非常投缘。

有些史书甚至记载,朱元璋曾亲自为汤和题咏,赞其“琴棋书画诗酒,无一不精”。这显示出朱元璋对汤和才华的欣赏与敬重。

可以说,汤和双全的文武才能,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猛将,也是明太祖朝中一位极富魅力的文人。朱元璋对他敬重有加,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君臣友谊。这也奠定了日后汤和功成名就后能安享晚年的基础。

功成名就后,选择隐居生活

但汤和的一生,并非都在沙场上度过。功成名就之后,他选择了丢下权柄、金银,过上了隐居生活。1388年,时年已过七旬的汤和,向朱元璋请辞说:“臣亦老矣,请归田里。”

根据《明史》的记载,此时汤和“年过古稀,望归田里,上叹其节操,乃遣归籓田,仍留官、禄如故”。这显示出朱元璋对汤和的崇敬之情。

朱元璋非常欣赏汤和的为国捐躯和高尚品格,答应了他的请求,还亲自为他在江南买下了一处田园,修建了宅第,准备让他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

汤和告老还乡后,过上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生活。他整日吟诗作画,饮酒赏月,与朋友谈天说地,将时间消磨在文艺和清闲之中。

据说,汤和隐居后的住所十分优美,四季花香不断。他种植了梅、兰、竹、菊四君子,让这所庭院充满了文人风雅之气。

老友前来看望时,汤和常常高歌一曲,携酒历览园中景致。他没有寻求更大的权势,只是沉浸在这风花雪月中,真正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可以说,对一个功勋卓著的大将军来说,这种生活无疑违背了当时的社会规范。时人也有很多议论,认为汤和不应该轻易退隐。

但汤和既不升官,也不谋利,只想安享天年。他淡泊名利,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高风亮节获明太祖赏识

有人问他:“老将军,您当年立下如此功劳,如今甘心隐居,不追求更大的荣华富贵,可惜了您的才华呀。”

汤和笑答:“我为明朝效力多年,立下功劳是应该的,现在我只想静享余生。荣华富贵于我毫无意义,我已得到了人生的满足。”

可以说,汤和的选择代表了一种高尚的人生理想。他将忠诚和荣誉置于权力和财富之上,并获得了人生的圆满。

而这种高风亮节的品格,也赢得了明太祖的欣赏和褒扬。

在汤和隐居期间,朱元璋也十分关心他的生活。据《明史》记载,听说汤和卧病在床,明太祖亲自派遣大夫前去诊治。

汤和的这种生活遭到一些人的非议,朱元璋知道后,严词批评说:“汤和立下如此功劳,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就应该让他安享晚年!”

可见,朱元璋对汤和的功劳心存感激,对他选择隐居的生活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这正如《孟子》所云:“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居必择乡也。”

朱元璋欣赏汤和高风亮节的品格,让他安享晚年的田园生活,这体现了一位英明君主应有的胸襟。

功勋千秋,后代荣光

根据史书记载,在汤和去世后,他还得到了明太祖的褒扬与厚爱。

朱元璋亲书祭文说:“汤和忠义感天地,勋勤动人神。”赐谥武毅。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给汤和子孙世袭功臣,让他们后代兴旺发达,功勋千秋。这在当时是极高的褒奖。

200多年后的正德年间,江南还有一家姓汤的将门世族,他们便是汤和的后人。这充分说明了朱元璋对汤和功勋的褒扬和褒赏。

汤和的后人中,有许多人也是明朝的功臣将领。如其孙汤显祖,曾跟从明成祖北征,战功卓著;其曾孙汤继昭,官至都督佥事。

可以看到,汤和不仅自己功勋卓著,他的后人也承继了他的威名,将汤家发扬光大,成为江南一大功臣世家。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朱元璋重用汤和的英明,也充分彰显了汤和功勋的崇高地位。汤和立下的功劳,丰碑永存,其子孙后代的荣光,也成为他一生最好的注脚。

功成不必在我,我喜我晚节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一些人生哲理:

第一,汤和代表了一种高尚的人生理想。在功成名就之后,他选择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这显示出一位大丈夫可以超脱于权力权势,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满足。

第二,朱元璋对汤和的褒奖,反映了他重视人才、顾大局的胸襟。汤和的功劳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褒扬,这是英明君主的体现。

第三,功成不必在我,我喜我晚节。汤和的人生选择了当时的社会规范,展示出独立人格的力量。

第四,世俗的成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坚持内心的正义和节操,才是真正的胜利。汤和的一生,令人尊敬。

结语:

汤和与明太祖间的故事,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感人佳话。它展现出一个将领夙愿和一个君王胸襟的高度。汤和的一生,既彰显着功勋的辉煌,也体现着闲适的人生理想。

在这个功利的世界,汤和的选择给我们启迪:成功并不意味着一切,风骨和内心的满足,才是人生的真谛。同时,朱元璋对汤和的褒奖,也反映出一个真正君子的胸襟。

历史的长河中,汤和那抹閒云野鹤的身影,将永远闪耀和激励着后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显示,生活,明朝,朱元璋,汤和,功勋,后人,明史,将领,陈友谅,故事传记,明太祖,明朝,朱元璋,汤和,陈友谅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显示,生活,明朝,朱元璋,汤和,功勋,后人,明史,将领,陈友谅,故事传记,明太祖,明朝,朱元璋,汤和,陈友谅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显示,生活,明朝,朱元璋,汤和,功勋,后人,明史,将领,陈友谅,故事传记,明太祖,明朝,朱元璋,汤和,陈友谅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