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刘基戏弄朱元璋,出上联: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元璋机智回答

刘基戏弄朱元璋,出上联: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元璋机智回答

“乞丐皇帝”、“和尚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特指的都是明太祖朱元璋。

但是无论哪个称号,都可以看出朱元璋当年出身贫苦,绝对是社会的底层。

然而从社会最低点到当上开国太祖,成就人生最高光时刻,完全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个才情高绝的人物。

在朱元璋成就千秋伟业的过程中,有一个人不可或缺,那就是军师刘基——刘伯温。

两人相识于元末动荡的时代,一个有王霸之志,一个有王佐之才,可谓是相得益彰。

而多年的交往过程中,刘基深刻认识到朱元璋的高超才情,因而也就时不时寻找机会让朱元璋展示。

这样既能让朱元璋龙颜大悦,又能融洽两者的关系,何乐而不为。

于是,一个画面就永久地留在了史册上:一天上朝时,刘基戏弄朱元璋,高声叫道“万岁万岁,万万岁”,并告诉朱元璋这是上联。

这怎能考倒机智的朱元璋,他想都不多想地就机智回答出下联,君臣相视而笑。

“对联天子”并非浪得虚名

朱元璋从小失学,他的才智都是在当和尚以及行乞的过程中积累的。

直到24岁时,他投奔郭子兴起义军,才逐渐开启自己的霸业。

朱元璋虽然本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在征战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仅仅凭借武力无法治理国家。

因此,他开始广泛地搜罗人才,如刘基、宋濂、胡深等人。

而且,朱元璋还自觉地不断向这些人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当然,从一个半文盲要想成为饱学之士,朱元璋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期。

于是他开始从“偏门”入手,专攻那些短小精悍的文学门类,对一些不需要长篇大论的文学表现形式很感兴趣。

朱元璋对楹联特别情有独钟,凭借着与生俱来的高超才情,朱元璋很快就成为个中圣手。

刘基是朱元璋的近臣,他当然对朱元璋研究甚深,也就最能在关键时刻搔到朱元璋的“笑点”。

于是在一次上朝时,他在随同群臣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说出众爱卿平身后,他并没有和其他人一样站起来。

朱元璋非常奇怪,各位大臣也莫名其妙,于是朱元璋再次让刘基平身。

结果,刘基依然是喊出“万岁万岁,万万岁”,并表示自己是出了一个上联。

朱元璋的才思敏捷,他立刻意识到,刘基是用一句惯常祝语来迷惑自己。

于是,他立刻说出“平身平身,平平身”,随后,刘基才高高兴兴地站了起来。

而满朝文武这时才明白过来,在心里暗骂刘基狡猾的同时,赶紧对朱元璋一阵高声赞颂,这使得朱元璋极为高兴受用。

这一天,群臣也一改小心翼翼,朝堂上都处于极为欢乐融洽的氛围里,刘基调节气氛、营造氛围的能力可见一斑。

可能有人感到不可思议,如果朱元璋答不上来,那得多尴尬,刘基真的不怕死么?

如果这样想,那就是小瞧了朱元璋的能力,也轻视了刘基的智慧。

他是笃定朱元璋能答上来的,这是因为朱元璋在这方面,已经多次展示了自己的才情。

而朱元璋本人也极好此道,他在许多场合都喜欢出对子考对方的才学。

有一次,朱元璋带领子孙来到御用马苑巡游。

突然,一股风将马群的尾巴都吹得四处飘扬,朱元璋见此就出了一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因为当时的皇太孙朱允炆已经是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在这里除了朱元璋,他的地位是最高的,当然得他先来对。

可是朱允炆显然才情稍逊,他只答出了“雨打羊毛一片膻。”

而轮到皇子时,四皇子朱棣的下联却是“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允玟说的是羊,而朱棣对的却是龙,两者的气势、格局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朱元璋不由得对于皇孙能否坐稳江山产生了极大的不安,事实也证明,他的担心是正确的。

朱元璋极喜欢微服私访,考察民生。

一天,朱元璋在集市上看到一个农民正在卖洁白的鲜藕。

他不禁走到近前,拿起一根吟出一句:“一弯西子臂。”

不料想这个卖藕的农民也不是凡人,他随口就接上“七窍比干心。”

这副对子,可以说是一副妙联。

因为历史上的比干被认为心有“玲珑七窍”,残忍无比的商纣王还把他的心挖出来验证。

而藕与西施臂膀的共同点是白嫩,另外还有藕断丝连的成语,与七窍比干心正好相媲美。

朱元璋不由得兴趣大增,他紧接着又出一个上联:“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结果那个农民从容应对:“荷出水面, 朱笔点天文。”

大喜过望的朱元璋当即封卖藕人为“祭酒”。

当然,朱元璋小店得佳对的故事也极为有趣。

依然是朱元璋微服出游时,他在翰林学士刘三吾的陪同下来到一家小店饮酒。

可是这个店因为过于简陋,却只有酒没有菜,于是朱元璋感慨道:“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正在送酒的店主随口对道:“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朱元璋不由得大喜,这个店主的下联可以说是极为精妙。

既用“南北”与“东西”相对,又表达了国家统一的希望,这恰好是朱元璋的心愿。

对于朱元璋对联之高强功力,刘基更是深有体会。

一次两人纹枰对弈时,占据主动的朱元璋兴致大发,随口一句:“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而刘基随即对出:“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此对气势恢宏,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还有一次,朱元璋在京城名刹多宝寺前出过一个对联:“寺名多宝,有许多多宝如来。”

这时随从中有个汪怀素的官员对出一句“国号大明,无更大大明皇帝。”

这个马屁相当的高明,简直是了无痕迹。

由此可见,朱元璋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才气绝对是杠杠的,“对联天子”更是名不虚传。

道不尽的刘伯温

而要说朱元璋的得力军师刘基,民间习惯称呼他为刘伯温,那更是一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一个人物。

据说他出身贫苦人家,住破草屋,吃番薯丝,但是却“天资聪明,五岁能识字,六岁能作对,七岁出口成章。”

出生元朝末年的刘伯温在中进士后,曾在江西高安县为官数年,由于他清正廉明,贏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

在浙江、江西的民间,流传着刘伯温的许多传说,诸如刘伯温《巧断黄豆案》、《诉讼除害》、《高安县判案》等。

他既能以机智的手段破解悬案,也能以一颗爱护百姓的心为民做主,除恶扬善。

当然,刘伯温最著名的一个身份,就是朱元璋的军师。

他投奔朱元璋后,曾巧妙地以儒家修身治世的思想启迪朱元璋,激发其明君应有的素质与水平。

朱元璋也称刘基:“数以孔子之言开导我心。”

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摆脱困境,辅佐朱元璋一统天下,既表现出刘伯温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也表现出他的机智敏锐。

在《白鹿城》里,朱元璋不听刘伯温的意见,贸然行军,结果被敌军围困,多亏刘伯温的妙计才能够解围。

《走洪都》则更是具有传奇性,刘伯温和朱元璋潜入陈友谅所控制的洪都府。

结果消息走漏,朱元璋被陈友谅围困,难以出城。

结果最后还是刘伯温用计,让朱元璋扮成又脏又臭的癞头和尚,才躲过陈友谅的搜查,平安出城。

待到朱元章一统天下,大局己定后,刘伯温开始辅助朱元璋建立新王朝,并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过人的智慧。

1366年,朱元璋让刘伯温卜选明皇城的基址,这突出表明刘伯温在天文地理、堪舆术数方面的才能与智慧。

这在传说里就是要把都城建在龙脉之上,使朱元璋的子孙后代“永沐王气”。

《明史》称刘伯温:“尤精象炜之学”。

他结合南京地理条件,并仿效天象,对新城的建设投入了智慧与精力,使得朱元璋能够顺利地在次年正月即位当皇帝。

刘伯温还用他的机智挽救了许多同僚,诸如《妙语救同僚》、《智救徐达》等等。

都是写刘伯温在看出朱元璋不能容人,要设局杀功臣的情况下,巧妙地解救同僚免于灾祸。

《巧计脱祸》、《自救》则主要是讲他自知功高盖主,不能为朱元璋所容的情况下,巧妙地摆脱朱元璋的猜忌,避免一场祸事。

在民间传说中,机智是刘伯温最重要、也最显著的特点,机智也是刘伯温传说的底色。

刘伯温在朱元璋灭群雄、得天下的过程中,充分地展现了他的机智本色。

他怀着辅助明君的决心,从投奔朱元璋开始,就陈“时务十八策”,为其出谋划策,并最终辅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

虽然在多年的征战中,朱元璋与刘伯温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但是最后却依然逃不脱鸟尽弓藏的结局。

朱元璋三招“将死”刘伯温

在中国古代,除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外,几乎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都不得善终,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因而可以想见,刘基的下场几乎是早已注定,在那种体制下不可能改变。

因为在中国古代君为臣纲的环境下,刘伯温再有智慧,也架不住朱元璋的一力降十会,最终也没能躲过一死。

而朱元璋也仅仅只用了三招,就成功地将刘伯温置于死地。

第一招是降低威信。

在开国之初分封功臣时,把本该数一数二的刘伯温排在第36位,只封为伯爵,年薪240石。

而与他同等功劳地位的李善长却封为韩国公,年薪4000石。

这立刻让人们知道,刘伯温在朱元璋那里不得信任了。

当然史论也普遍认为“爵不称德,赏不酬劳”,为刘伯温抱不平。

然而刘伯温却极有大局意识,他不仅不吵不闹,还上表谢恩称颂“圣恩广大”。

他表示自己“一介愚庸”而受封感到无比荣宠,“犬马微劳,惟增愧惧”。

回乡后,刘伯温也只是喝酒下棋,却绝“口不言功”。

刘伯温的淡然不争,吃亏是福的作法,虽然有效地降低了朱元璋对他发难的几率,但是却因为与朱元璋想要把这些开国老家伙都弄掉,不至于阻挡自己脚步的想法有根本冲突而失效。

第二招是树立敌人。

刘伯温极看不起胡惟庸,当朱元璋询问刘伯温对胡惟庸的看法时,刘伯温毫不客气地表示:胡惟庸就犹如一匹劣马,让它驾车,肯定会翻车坏事。

这话当然就“巧妙”从宫里传到了胡惟庸的耳朵里,而且朱元璋还偏偏就将胡惟庸立为了丞相。

胡惟庸上位后,当然是不择余力地打击刘伯温。

朱元璋通过给刘伯温树立对立面的敌人,再通过胡惟庸的手来打压刘伯温,所谓的平衡术被老朱用得是炉火纯青。

第三招是剥夺年薪。

后来刘伯温一看在朝廷上再呆下去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于是表示自己岁数大了,想要就坡下驴告老还乡,然而朱元璋依然对他不放心。

他回到家乡后,还想要为家乡父老再尽一份力,提出在浙江设立巡检司。

结果被胡惟庸拿来偷换概念,当作把柄让人罗织刘伯温罪名告他的状。

而朱元璋不问清红皂白,当即就取消了刘伯温的养老金,240石的薪水没了。

刘伯温一看是避无可避,只得赶回京城请罪,然而朱元璋根本不给他辩白的机会。

于是这种无日无夜的心灵折磨,使得年过花甲的刘伯温一病不起。

而这时更是看出朱元璋的狠厉,他让胡惟庸去探病,并且带医生给刘伯温开药。

此时早已知道结局的刘伯温,不得已为子孙后代保命而使出最后一招。

他在服完药后将儿子招到跟前,告诉他自己死后,让儿子去请胡惟庸给自己写一个墓志铭。

胡惟庸只要写了,就不可能再加害他们,这样刘氏子孙就会安然无恙。

历史证明,事情果然按照刘伯温预计的这个路径发展。

可以说,他用自己的计谋为子孙后代谋得了平安。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张璐,刘伯温机智传说研究,温州大学,2018(3);

[2]邹雷,“对联天子”朱元璋,民间故事选刊,2022(1).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下联,七窍,万岁,上联,才情,朱元璋,过程,刘基,成就,这是因为,观点评论,朱元璋,胡惟庸,刘基,刘伯温,陈友谅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下联,七窍,万岁,上联,才情,朱元璋,过程,刘基,成就,这是因为,观点评论,朱元璋,胡惟庸,刘基,刘伯温,陈友谅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下联,七窍,万岁,上联,才情,朱元璋,过程,刘基,成就,这是因为,观点评论,朱元璋,胡惟庸,刘基,刘伯温,陈友谅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