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最知名的。汉武帝时,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抗击匈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虽然最终目的没有达成,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土与西域的沟通交流。
丝绸之路将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等特产引入中原,又从中原引入了造纸术、纺织品、雕塑等汉民族产物。双方互通有无之余,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丝绸之路外,古代还有一条重要的贸易路线,叫做茶马古道,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了显著作用。丝绸之路是西北走向,而茶马古道主要是西南走向,沟通中原与西藏的经济往来。
茶马古道在明朝更加重要,茶马贸易进入鼎盛时期,为此明朝政府设置了专门的管理制度,促进与藏族地区经济交流的规范化,背后的本质是将西藏纳入中央管辖。
茶马互市通往来
自元朝设置宣政院起,西藏就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但是政治上的归属,以及蒙藏之间的宗教信仰趋同,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关联,更为实质的是要建立经济上的交流。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管理西藏设置了完善的僧官制度,加强了中央对于西藏的统治,除此之外,相比元朝升级的地方就是创立多项管理制度,扩大了茶马古道上的贸易往来。
茶马互市的由来
茶马互市制度的建立,源于茶马古道,它是一条穿行于西南边疆的马帮道路。这条古道之所以能发展起来,是因为藏地与其他地区饮食习俗不同所致。
藏族人民身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以肉食为主,来保温避寒。但是肉食太过荤腥,需得用茶叶才能消解其味,正所谓“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茶叶可以说是藏区人民的必需品。
藏区因为地形气候原因,是不产茶叶的,但和西藏紧挨的川滇地区却是盛产茶叶的。而藏区的马匹又是川滇地区稀缺的,二者的经济形成了很好的互补,所以贸易活动频繁开展起来,形成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以青藏、川藏、滇藏三条路线为主,连接着川、滇、藏,而且延伸至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青藏线的开发是最早的,川藏线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可以说它是西南地区陆上重要的贸易航线。
茶马古道形成于唐宋年间,唐朝时的茶马互市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如《封氏闻见记》载:“始自中原,流于塞外。往年回鹘人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可见互市已有,管制稍缺。
到了宋代时,多个政权并立,兵戈不休,优质战马资源被契丹、党项等族人所占有,宋朝为了应付北方的强大军事威胁,需要购进高战力战马,这时候茶马古道发挥了巨大作用。
由蒙古族人建立的元朝统治,战马资源极其优质,并不短缺,所以茶马古道就失去了固有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没落了。到了明朝,茶马互市又再次得到恢复,并走向鼎盛。
明朝茶马互市制度建设
明朝建立之后,中原与西藏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当时的河州、秦州、洮州都是汉藏两族进行贸易的主要地方,两地贸易中茶叶和番马的份额呈大幅度增长。
比如明武宗时,“所携茶盐以数十万计”可见茶叶的贸易量之巨大,“专令蒸造乌茶,运至岩州,置仓收贮,以易番马。”番马的交易量同样很有市场。
随着茶马交易的盛行,带动了其他货物的交流。当时内地可以向西藏提供布匹、锦缎、食盐等,西藏向内地提供画佛、铜佛、铜塔、犀角等物产。
随着贸易比重的加大,明朝政府将茶马互市的管理制度也提上了日程。洪武五年时,规定茶马贸易“马一匹,茶千百斤。”对于贸易比价有了明确规定,在洪武十六年出台了“土赋”制度,对于乌斯藏地区的贡期和贡使都有一定的规定。
之后为了防止官员假朝命以济私,洪武26年推行“金牌信符”制度,《黄愧岁钞》中说道:“洪武初于陕西河州、西宁各设茶马司,制金牌四十一……以茶易马,上马四十一斤,中马六十斤,下马四十斤。”
明朝设置了茶马司,同时辅以金牌信符制度,制定了一系列健全茶马互市的措施,有利于茶马互市有序规范发展,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措施。
到了明万历年间,明朝政府颁布了“收纳差发马匹,给以价差”的茶马比价制度,它是鉴于明朝与周边马背民族往来密切基础上,对于茶马交易的进一步规范。
以上所有的茶马互市管理制度,多是明太祖洪武朝颁布的,可以看出整个茶马互市是以国家为主导的,是政府看到了茶马互市背后巨大的利润而主动推行的。
这种推行是与明朝的国防密不可分的,明朝即使统一天下,但也面临着北方鞑靼、瓦剌、建州女真等游牧民族的威胁,对于战马的需求量依然很大,而藏区的番马质量优质,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茶马互市是官方垄断的,必然不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它虽然有利于经济往来,却是不平等的,因为规则都是由政府制定,交易双方,特别是藏区这一方处于被动适应的位置,更易受盘剥。
明代茶马互市的终局
明代茶马互市繁荣的背后一直存在危机,只不过被前期贸易的盛景掩盖了,这里面既有着制度方面的缺陷,又有明后期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的冲击,与统治的薄弱也有一定关系。
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明朝后期茶马互市的没落,但不可否认的是,茶马互市客观上打破了隔绝,将汉藏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结合起来,是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一步。
茶马互市制度的危机
为了政权统治的稳定,朱元璋以垄断的方式,通过茶马贸易从其他民族那里获得优质的战马,这是以牺牲这些民族民众的利益为前提的,时间长了自然会积压不满情绪。
随着统治危机的加深,鉴于茶马互市中的巨大利益,明朝政府颁布了更加苛刻的管理制度。比如明朝后期实行的禁茶政策,将所有的茶叶都掌握在政府手中,这样更易于垄断茶马互市。
随着统治危机的加深,鉴于茶马互市中的巨大利益,明朝政府颁布了更加苛刻的管理制度。比如明朝后期实行的禁茶政策,将所有的茶叶都掌握在政府手中,这样更易于垄断茶马互市。
这时就不是茶马交易了,而成了明朝政府的独角戏,更便于对优质战马资源的掠夺,这种竭泽而渔的政策制度必然不会存在太久,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私人贸易兴起,冲击着官方的垄断地位。
其实针对走私、黑茶等民间活动,明朝一直有制度限制,比如上文提到的金牌信符制,就是一种官方认定,审核身份的制度,如无信符的话,是要被判重刑的。
还有明弘治年间的“招茶中引”制度,采取官商合营,进而限制民间私茶贸易的行为。但是制度是以人心为走向的,其本身就存在的不合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对其形成反噬。
明朝后期商人阶层的崛起,冲击着官方茶马互市的进行,他们通过低价向少数民族购买马匹,进而高价卖给政府,从而赚取差价,又或者通过低价购进茶叶,再长途跋涉高价卖给少数民族,获得优厚的回报。
此时国家再也不能独揽茶马互市之权了,反而在民间商人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一切都是早期茶马互市管理制度埋下的后患。
茶马互市的客观效果
不能因为明朝政府在茶马互市管理制度设定上的目的不纯,就否认了茶马互市本身的历史性贡献。客观来说,正是在明朝政府的主导下,茶马互市才得以繁荣发展。
如果放任其自由无序发展的话,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就没有那么频繁,而且时断时续,不利于发展壮大,那么内地与西藏地区的联系也会大打折扣的。
明代茶马互市管理制度,也为现今处理民族之间或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提供了经验,
而且它对明朝前期的影响是积极的,促进了农业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代茶马互市管理制度,也为现今处理民族之间或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提供了经验,而且它对明朝前期的影响是积极的,促进了农业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结语
茶马互市管理制度,属于明朝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一部分,它既有政治目的,也有经济目的,这些目的的背后就是明朝加强集权、稳定政权的初心。
最终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过茶马互市虽然牺牲了商业环境,但是明朝的农业发展蒸蒸日上,国家统治的根基筑牢了。时移世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茶马互市管理制度走向了终局,但是不可否认它的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史纪事本末》
《中国经济史》
《明:繁华与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