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4个朝代的更替交迭,我国的历史,丰富而又曲折。有多少盛世朝代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又有多少英雄豪杰离开于时代之间。沧海桑田,时光荏苒。一代君朝的兴起必定伴随着另一代王朝的衰退。
一、一代天骄
从1368年,元朝的灭亡,至今已有600余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元朝的建造者、成就者也早已归于山川田野间。但他的后代却在时光的长河里延续下来,却出人意料的隐于山间,藏于部落,并非我们所想象的呼风唤雨。
在历史上,多少英雄好汉、王朝贵族的后代在社会上翻云覆雨,继承传统。而成吉思汗的后代所选,实为不可多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对成吉思汗的描述。
元朝的缔造者这一身份,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成吉思汗曾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元朝。元朝的缔造与他从小所处的地域,从小所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蒙古人长期居住于塞北的茫茫草原中,草原人的英勇善战、潇洒自由更是在这种环境下天生养成的习性。
在那个年代,成吉思汗率领铁骑征战沙场,用他的英勇、果敢、霸气,横扫整个亚欧大陆,成就一代枭雄称号。但只靠武力、以战征地,从来都不是征服一个民族、一代世民的最好办法。以德服众、以徳顺民,才是一个国家安定繁荣和长久发展的根本办法。
二、社会更迭
即便是成吉思汗成立了元朝,蒙古人控制着广阔的疆域,也无法真真正正的统治这一个朝代,征服这一代的平民。蒙古人不曾了解中原人的思想文化、传统习俗,只是用自己的习惯,思想去强硬的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因此元朝走向灭亡终究是大势所趋,无法更改。
兴盛容易,经历过了盛世王朝,再回归平凡却十分不易。
全身而退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四川余家湾生活者一群人——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健的后代,早在元朝灭亡之际,他们就来到这片土地上,世代祖孙后辈都隐居于此,至今已有上百至千年。
回首过去,他们来到四川的这个时间点,也正是元朝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君臣不和、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三、元朝没落,后辈散落巴蜀各地
王孙贵族的家庭不比寒门,他们从小锦衣玉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自出生开始,就拥有着下层平民百姓奋斗一生都无法换来的荣华富贵。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不同于平常人,对于皇室子孙,从小所习得的就是倾尽全力去辅佐王室,把握权政,保证整个家族的兴旺与皇室的长远发展,让朝代的得以延续。
成吉思汗的重孙铁木健,育有九男一女,从小生活富足,不需要知道人间贫苦、更不需为一日三餐而担忧。官宦子弟自小就有老师教导知识、传授学问,学习为官者所需的知识。铁木建的后辈也是如此,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成人。
据历史记载,他的九个儿子都是身中进士,连他后来为女儿所招的女婿也是一位进士,铁木建也因此被称为“九子十进士”,在世间流传。“伴君如伴虎”,这话不失道理。身居主君之侧,必时刻谨记之。若是碰上一位明君,尚可据理力争,以求时间和平,倘若伴随昏君左右,便时刻小命不保,唯恐小人作祟。
可惜了铁木健所逢元朝末年,正是政治最为黑暗的时刻。天下混乱,民兵起义,当时铁木建的后代在朝中身居要职,宰相、尚书都是铁木建的子孙。
朝中小人便乘机诬陷,无中生有,造谣说铁木建一家人早已在暗中有了支持的军队,重资帮助他们的暴动,欲君位,自立为王。当这样的话传到皇帝耳朵中时,自然是对这一家人充满了不信任。当时在位的元顺帝听信小人之言,准备除掉他们一家以除后患之忧。
当铁木健知晓这个消息时,十分慌张,但也感慨,昏君当道,元朝离灭亡也不远了。遂率领一家老小,逃离元大都。因家族人丁众多,大批人口一起逃离,容易被发现,他们决定分散逃往四川各地。并且将姓名改为余氏,寓意着“斩不尽杀不绝,仍有余人”。
他们分散出逃之后,大多数人都流落到了今天的重庆、泸州、乐山等地。“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这是分别之际,兄妹十人留下的诗句,用作日后认亲相识的证据。
道别后,各自奔波,寻找落户之处。随着漫长岁月的度过和各路追兵的追捕,兄妹十人却没有再次会面的机会。亲人分别、散落天涯的离别之痛,随着岁月的流去一直伴随着他们。直到近几年,社会和平,风调雨顺之时,在各地修谱工作中,发现了当年留下的诗句,才注意到这些飘散在巴蜀地,四方部落的铁木健后裔。慢慢的,才再次聚到了一起。
亲情的存在始终是无法解释的,血缘关系也无法改变,即便是经历了时代更迭、岁月交替,他们依旧相聚相认相识相知。时间成就了一切,也改变了一切。虽然他们是蒙古族的后代,但经历了数百年的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早已和我们汉族一样,归属“汉族”了。
人这一生,牵挂最多的也就是家人、亲人、恋人。能够在千百年之后寻到自己的同伴,能够与留着同样血脉的人一同悼念自己的先祖,实为一大幸事!
岁月长相守,亲情永长流,或许时间改变了他们,但仍旧也保留了一些难以磨灭的历史痕迹。在这些人的家里,至今供奉着成吉思汗——他们的英雄祖先的画像,以此纪念这个曾掀起一层风浪、叱咤风云的人物。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