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53年,朱元璋应发小汤和的邀请,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3年后便成为了吴国公,而此时元朝武将陈亨,眼看着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心知元朝已时日无多,便决定投奔起义军。
不得不说,陈亨实在是个精明的人,他没有选择郭子兴、张士诚等队伍已然壮大的起义军,反而投奔了当时还不成气候的朱元璋。
毕竟郭子兴张士诚等人的军队,必然有很多的优秀将士投其麾下,陈亨一个小小的万户,在那样人才济济的军队只怕很难出头,而朱元璋当时正缺军事将才,他的加入,更有机会受到重用。
果然,陈亨在之后的许多次战役中表现颇优,深受大将徐达的赞赏,也因而给朱元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便将戍守北疆的要务交给了陈亨。
诛杀有功之臣
虽然有良好的表现和功绩更容易受到重用,但也有很多人因此而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在登基称帝,坐稳江山之后,第一件事便是解决掉扶自己上位的人。
朱元璋便是如此,他从小在民间见惯了贪官污吏,即便眼前这群人辅佐自己打下了大明江山,他也还是信不过他们。而且他还要为自己的儿子铺平将来继位的道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群人能扶他坐上皇位,自然也能搅乱他儿子的江山。
因此,他必须处理掉。于是,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几乎将朝野上下杀了个干净,光是“空印案”就处决了三万多名官员,可以说是给朝廷来了次大换血。
而陈亨当时正在边疆抵御元军入侵,因而没有被牵扯到这些案件中,侥幸躲过一劫。
可朱元璋没想过,他如今把有能力的将领都杀了,日后国家需要打仗时该派谁上阵杀敌呢?而且留下一个陈亨,又怎么能保证他不因同僚被害而存下异心呢?
此时远在边疆的陈亨,嘴上不说什么,心中却已对朱元璋有了看法。看着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一个个被剥官夺爵,赐死抄家,他除了庆幸自己未受牵连,更多的是心寒,却也只能继续守着边疆。
立长孙为储君
朱元璋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一个太平江山。而这个后代,指的不是战功累累的四子燕王朱棣,而是太子朱标。
但天不遂人愿,1392年,朱标英年早逝。众人心想,这样一来,接任储君之位的,总该轮到朱棣了吧,他自幼跟随父亲战场厮杀,立下无数汗马功劳,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管理能力,都十分出众。
但朱元璋却并不这么想。一来,自古宗法讲究长子嫡孙,既然是大明皇室,就更不能乱了体统;二来,朱棣的才能太过于出众,作为儿子,他可以引以为傲,但作为臣子,未免太让人不放心了。立这样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做储君,只怕自己有天也会被威胁。
于是,朱元璋不顾朝下议论纷纷,毅然决然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并且教导朱允炆,将来继位之后,必须要削藩,以保江山稳固。
1398年,朱元璋驾崩,太子朱允炆登基,这朱允炆果然很听皇帝爷爷的话,继位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削藩。
原本,朱允炆想第一个先把势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铲除掉,但碍于朱棣手中握有兵权,而且也找不到合理的由头,于是便先从燕王一母同胞的弟弟周王下手。
朱允炆假借蓄意谋反的罪名,将周王一家贬为庶民之后,又废了齐王、湘王、代王。此时燕王心中已经知道,自己怎么也难逃一劫了。可惜他朱棣英明一世,如今非但无功,反而要遭灭顶之灾,这是什么道理?
燕王朱棣知道,朱允炆之所以一直没动他,是因为他手中尚有兵权,所以他不得不趁着自己还有军队在手,为自己做些打算了。但他又不愿意为此背负上谋逆造反的名声,因而迟迟按兵不动。
而朱允炆这边,已经等不及了,他开始在京城部下军防,以防朱棣来袭,又以防边之名,将朱棣的军队调离到边疆去。朱棣自然知道这是要对自己下手了,于是便开始装病装疯,一边私下联络亲信军士,谋划兵变。
很快,朱允炆发现了朱棣是装疯的,于是下令张昺、谢贵包围燕王府。兵至府前,朱棣先是假意投降,让张昺、谢贵二人进府查验,随即让暗藏在府中的死士将其擒杀。
而后,朱棣立即起兵围攻皇城,以“清君侧”的名义,控制了北平,史称“靖难之役”。
陈亨的关键性倒戈
其实到目前为止,朱棣还并没有完全的胜算,毕竟朱允炆那边,还有李景隆、陈亨等多员大将,而作为藩王,他手中的钱粮兵马并不多。
果然如朱棣所料,燕王军和李景隆率领的南军这一仗,打得是昏天黑地,血流成河,两军僵持不下。而此时南军名将卜万眼看就要和李景隆会合了,这就让朱棣头疼了,以他有限的兵马钱粮,最怕的就是持久战,他必须尽快解决战斗。
此时,朱棣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当时正驻守大宁的陈亨。朱棣心生一计,写信让陈亨以为卜万已经叛变投奔燕王军,诱使陈亨在半道上拿下卜万,而自己则从小路包抄,攻下大宁。
陈亨和大将刘真发现中计时,便连忙班师回城,但还没等他们到大宁,就听说大宁已经失守了。此时的陈亨百感交集,一是气恼自己中了朱棣的计,一是不禁佩服朱棣的军事才能,忍不住感叹明明同朝为官,为什么要走到互相厮杀的境地呢?
陈亨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老上司徐达,那些一起浴血奋战走过来的战友们,如今都已经不在了,看那朱允炆,所作所为比朱元璋更甚,连自己的亲叔叔都不放过。
再看看自己,如果跟着冷酷无情的朱允炆,说不定迟早有一天也保不住脑袋,倒不如投奔燕王朱棣,起码是个英勇果敢的主儿。
于是,陈亨找军中指挥徐理、陈文来,细细商议此事。这天夜里,陈亨徐理等人偷袭刘真,收拢军队,悉数归降到朱棣麾下,为朱棣添了十万大军的兵力。
也多亏了这十万精兵,朱棣终于在与南军的对抗中获胜,顺利登基称帝,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明成祖。而陈亨在此战中身受重伤,立下军功,受封都督。
同年,陈亨因伤势过重去世,明成祖朱棣亲自为他写悼文祭祀,并追封陈亨为泾国公,谥号襄敏。
从陈亨浴血沙场的表现来看,他并不是贪生怕死之徒,但元朝衰落,陈亨便果断起义,朱元璋、朱允炆赶尽杀绝,陈亨便立即归降燕王朱棣,可以看出,陈亨在选择君主这件事上,十分果决且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