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明上看,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是因为吕后的儿子惠帝去世太早,他的孙子太过年幼,压不住场,且不被宗室和功勋集团承认,所以双方联手将吕氏集团清理出局;但武则天却不同,后来继承皇位的是他的亲儿子,所以就没有武氏集团进行大规模清算。
但其实呢,这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双方所面临的局势不同。
在吕后去世时,功臣集团最初并没有想要对吕氏赶尽杀绝,他们是希望吕氏能够主动放弃部分权力,双方恢复到吕后执政前的平衡格局,这样皇族、功臣和外戚三者继续相互制衡,这显然对功臣集团更有利。
比如,功臣集团就曾通过郦商的儿子郦寄(和吕禄是好朋友)来劝说吕禄,总而言之,你们吕氏家族,一方面在地方裂土封王,一方面又掌握中央政府的最高政权,同时还手握戍卫帝国都城的南军和北军,这权力大得让其他人都睡不着觉。
问题是,你们吕氏手上握有这么大的权力,但你们的能力、资历和威信却都无法让众人心悦诚服。在这种背景下,你们自己恐怕也会睡不着觉?换句话说,吕氏集团害怕功臣集团会因为不服而对自己突然发难,同样功臣集团也害怕吕氏会因为害怕而对自己发动突袭。
关键是,当时都城的南军和北军都在吕氏手中。这就好比,吕氏集团虽然整体实力弱于功臣集团,问题是,他们手里却握有一把随时要人性命的冲锋枪。在这种背景下,功臣集团还有安全感可言吗?
一切是显然的,吕氏集团占据了帝国的绝大部分权力,但实力却弱于功臣集团,这样长此以往,他们肯定守不住手上的这些权力。恰好,他们现在手上握有一把随时要人性命的冲锋枪,换做你是吕氏成员,你会怎么做?同样,换做你是功臣集团之一,你心里会有何感想?
更要命的是,因为当时的汉少帝还很年幼,根本无力来调节双方的矛盾,更无法安抚大家心中那颗惴惴不安的心。
这个时候,以刘章为首的皇族实力又在旁边煽风点火,一副要把吕氏集团赶尽杀绝的架势,在这种背景下,吕氏自然不敢轻易交出手中的冲锋枪(南军和北军)。
既然吕氏不愿意主动交出兵权,同时吕氏集团内部恰好又因为是否要交出兵权而发生分裂,功臣集团就只好抓住机会先下手为强,否则他们实在没有安全感。在这种背景下,以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和以刘章为首的皇族成员迅速达成联盟,一举将吕氏家族连根拔起。
至于武则天,他死后武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得到保全,是因为后来的唐中宗李显需要利用武氏集团来制约李氏皇族。
当时,大唐帝国最有权势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集团;一个是以李旦(唐玄宗的老爸)为代表的李氏集团;三是以太平公主为代表的李、武混合体集团。
对于唐中宗李显来说,因为他当皇帝不到两个月,就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随后他被赶出长安,先后软禁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房县十四年,期间只有妃子韦氏陪伴。换句话说,李显一早就被赶出了权力核心,而且一直过着被软禁的生活,这也就造成李显的私人班底非常弱小,没有什么太强大的嫡系力量。
事实上,这也是后来武则天再次立他为太子的原因,因为李显的嫡系力量太弱小,自然就缺乏抢班夺权的实力。
同样,对于李显来说,因为他的嫡系力量太弱小,所以他当皇帝后,只能精心维持武则天时代的权力格局,也就是上面三股势力相互制约,这样才能保证他不受任何一方威胁。
如果,李显一上来,就对武氏家族赶尽杀绝,那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集团肯定就此覆灭,同时以太平公主为代表的李、武混合体集团也会受到重创,接下来以李旦和李隆基为核心的李氏集团自然就变成一家独大。
这个时候,如果李旦和李隆基用武力逼迫李显退位,李显靠什么来对抗呢?
事实上,也正因为这层原因,在神龙政变发生后,很多人都要求将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集团清理掉,但李显却并不理会,反而和武三思走得是越来越近,最后更是把这些要求干掉武三思的人给赶出了长安。
只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知道,武氏家族为什么能够得到保全。事实上,对唐中宗李显而言,威胁最大的人,绝不是武三思,而是自己如虎如狼的弟弟和侄子。在这种背景下,李显想维持自己的地位,就只能小心地构建武三思、李旦、太平公主三股力量的平衡。
但可惜的是,后来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贸然出手,把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家族打残。于是唐中宗李显很快出局,其弟弟李旦继位,即唐睿宗。接下来,就变成以李隆基为代表的李氏集团和以太平公主为代表的李、武混合集团相互制约,结果又经过一番火并,太平公主被砍掉,于是李旦也被迫出局,李隆基上位。